本词条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张晓蕊审核认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从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等一系列脑病症状,部分患儿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本病仍是我国目前导致新生儿死亡及小儿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
缺氧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的核心,其中最重要的病因是围生期窒息。此外,出生后肺部疾患及心脏病变、大量失血或重度贫血等严重影响机体氧合状态的新生儿疾病,也可引起本病。
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窒息,宫内缺氧、胎盘功能异常、脐带脱垂、受压及绕颈。
反复呼吸暂停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儿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也可致此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疾病,也是新生儿期后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该病主要见于有严重窒息病史的新生儿,其中15%~20%在新生儿期死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见于有严重窒息的新生儿,均有明显的宫内窘迫或生后窒息史,影响胎儿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日龄、损伤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的不同,临床症状也不相同,一般分为轻、中、重度,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颅内压升高、脑干症状等。
意识及肌张力变化是临床主要表现,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临床根据病情程度不同分为轻、中、重度。
表现为兴奋、易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或增强,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症状一般在出生24小时内明显,于3~5天后逐渐减轻至消失,预后良好,很少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常伴有惊厥。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吸吮等原始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等。症状在出生后72小时最明显,大多数7天内症状消失,预后好。如病情恶化,反复抽搐,10天后症状不消失者预后差。足月儿上肢肌张力减退比下肢严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严重。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消失,肢体自发动作消失,12小时内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高,拥抱、吸吮等原始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或放大,对光反应差,心率减慢。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此型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大多为吸入胎粪或呕吐物,因此应及时清除患儿的口鼻分泌物。
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脑水肿的严重程度与缺血缺氧的严重程度有关,合并严重脑水肿的患儿预后往往不佳。
颅内出血的发生与患儿脑组织高度肿胀,易发生破裂有关,及时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可有效预防颅内出血的发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要有明确的导致胎儿围产期缺血缺氧的产科病史,严重的宫内窘迫的表现,胎动明显减少,宝宝的表现比如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现这些症状要进行就医治疗,一般优先考虑去儿科进行治疗。患者常做的检查有血气分析、B超检查和CT检查、核磁等,还要与新生儿颅内出血、头颅的先天畸形和病毒感染等进行鉴别。
本病不需要家长判断是否需要就医,出生后发现异常,需要从产科直接转至新生儿科。
大部分新生儿优先考虑转到新生儿科医治。
新生儿胎心情况如何?是否有羊水污染?
胎儿胎动是否异常?
孕前是否进行了体检?
产检是否按时进行?
孕妇之前有什么病史?
新生儿出生时取其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了解宫内缺氧和酸中毒的程度、酸中毒的性质。
有助于了解脑水肿、基底核和丘脑、脑室内及其周围出血等病变,但对矢状旁区损伤不敏感。
可了解颅内出血的范围和类型,对于脑水肿、基底核和丘脑损伤、脑梗死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是要在出生后一周内检查,可客观反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而且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可显示异常波,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可表现为出波延迟、潜伏期延长、波幅变平及波脱失。
神经元受损时此酶活性升高,正常值<6μg/L。
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
出生时有重度的窒息,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小时以上。
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满足以上条件可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患者常会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反应不好等症状,CT检查可证实为颅内出血,可明确显示出血的类型、位置、形态大小、范围、出血量和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情况来进行鉴别。
若缺氧缺血,发生在出生前几周或几个月时,患儿在出生时可无窒息,也无神经系统症状,但在数天或数周后出现亚急性或慢性脑病的表现,临床上较难与先天性脑畸形或宫内病毒感染相区别,CT检查可反映头颅的先天畸形,病原学和血清特异抗体检查有利于病毒感染的鉴别。
患者可有神经系统异常、代谢性酸中毒和酮症、严重呕吐、肝脏肿大等表现,常根据症状体征、生化检测、氨基酸分析等进行鉴别。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原则为全面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各器官功能正常,同时要注意尽可能及早治疗,最迟不能超过出生后48个小时,否则脑损伤会进一步发展加重。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处理和亚低温治疗。
保持安静,吸氧,纠正酸中毒,有凝血障碍者可给维生素K每日肌内注射,或输新鲜血浆或全血。
控制惊厥。一般认为苯巴比妥应用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2周左右为宜。有人建议对重症窒息儿应早期预防性应用苯巴比妥。苯巴比妥除控制惊厥外,还能减少组织儿茶酚胺释放,降低脑代谢率,减少氧耗量,预防和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的血流灌注。此外还有稳定毛细血管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在用药时有条件则应做血浓度监测,效差可加用地西泮或水合氯醛。
脑水肿是引起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早期因缺氧使脑细胞毒性水肿及局灶性缺血,在不伴有颅压增高时,首先要严格限制液体输入量。有明显颅压增高时,应首选甘露醇,现多提倡小剂量使用。静脉注射,好转后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每次用后给呋塞米,静脉注射可提高疗效,减轻心脏负担。地塞米松与甘露醇合用降颅压效果更好,持续时间长,但用药后12小时才起作用。
ATP、细胞色素C及辅酶A,能促进脑细胞代谢,有利于脑功能恢复。
胞二磷胆碱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及改善意识状态。自生后第2天开始用,2~3天后发挥作用,1周末作用最强。
需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本药为一种蛋白水解物,过敏体质者慎用。
改善脑代谢,保护和促进脑皮质的功能恢复。加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效果更好。
如维生素C、维生素E、糖皮质激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可酌情应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以支持治疗为主,无手术治疗。
是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治疗措施,可降低严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主要是通过人工诱导的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2~5℃,来保护脑细胞。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治愈,必须要及时进行治疗,经过及时治疗,在去除病因后,不会复发,大部分患儿可通过积极治疗改善症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尽早进行智能与体能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病情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能够治愈的。
患者治愈后不影响寿命。
患者会由于预后不良,症状持续时间长,一般会产生运动障碍,无法正常的进行运动、智力障碍,智力水平低于常人和癫痫,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等后遗症。
患者治愈后不会复发,不需要针对脑病复诊,但需要定期做神经测评,了解孩子神经发育情况,以便尽早发现神经系统异常,尽早干预。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机体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如果患者的反应良好,吸允力好,可直接喂母乳。
如果患者的吸允能力较差,就用滴管或胃管喂母乳。
不强迫患儿进食,按需要进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可能都在住院期间处理,在最早期的时候,护理包括维持正常体温,将患儿体为摆在一个比较舒服的位置,不宜过度的搬动,密切关注各种生命指标,注意增加营养。
置患儿于重症监护室,辐射床保温维持体温在36.5℃左右。
给予合适正确的体位,保证气道通畅,选择有效的氧疗方法,控制吸入气温度在32~35℃,定时翻身、叩背、体位引流,及时去除气道分泌物,保证氧分压或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有惊厥者及时处理,避免脑细胞再度缺氧,每4小时评价患儿意识及对外界反应,以了解脑的供氧情况。
有颅内高压者抬高床头15~30°头正中略向后仰,减少搬动,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不必要刺激,换尿布时勿抬高双下肢,以保证脑的血流灌注。
合理喂养,病情严重者可适当推迟喂奶时间,一般情况好转后试喂。对患儿保暖,取侧卧位。
监测患儿的精神症状,如意识障碍、嗜睡等精神异常,严重时可有惊厥或频繁发作惊厥、呼吸节律不齐、呼吸减慢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
主要针对患儿家属母亲的心理护理,不要有太大压力,对患儿有过多的担心与焦虑。向母亲提供全面的疾病相关知识与治疗方法,时刻与母亲报备患儿的情况,使之安心,心情得到缓解。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可能会对以后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要特别注意观察以后的发育情况,这期间需要密切的观察,注意孩子的症状。
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防,应加强孕母围生期保健,在孕期出现问题要及时去就诊,避免早产、难产的情况,定时的进行产检也是非常的重要,监测胎心是否正常,一旦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在孕前每月按时进行体检,孕妇每月定期做产前进行超声检查,发现高危妊娠应及时处理。
对高危妊娠进行产时胎心监护,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处理。
产时,当胎头娩出后,立即挤净口、鼻内黏液,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
发现高危妊娠应及时处理,避免发生窒息。
[1]李祥华,闫旭.脑活素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0):107-108.
[2]李振美,李兴霞,李娜.系统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7):161-163.
[3]张薇.不同时间窗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01):63-65.
[4]伏丽琼,朱斌,赵芳芳,刘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影像学表现及与临床分度的相关性[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10):17-19+68.
[5]盛苗苗,林慈丽,卢赛丹.预案管理抢救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23):76-77.
[6]丁淑贞,倪雪莲主编;吴建华,马丽梅,王京等副主编.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1:98.
[7]曲英华等主编.妇幼急重症救护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