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李希平审核认证
老年性耳聋是因为听觉系统衰老而引发的听觉功能障碍,大多是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双侧耳聋程度基本一致,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迄今为止,尚无确切的方法可以用来逆转听力老化的进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保健,则可大大延缓听力老化进程。
双耳高频为主的对称的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言语识别能力降低
这类耳聋以耳蜗底周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变性、损害、减少为特征,患者双耳听力陡降。
这类耳聋以耳蜗螺旋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
这种类型又称为代谢性老年性聋,以耳蜗血管纹萎缩为病变特点。
这是一种基底膜弹性减退为特征的机械性或耳蜗传导性聋。
主要是听觉各级中枢,特别是大脑皮层听区神经元呈现退行性变,这也是导致老年人言语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
混合性听力障碍为前述几种病理类型的混合。
老年性耳聋是指因听觉器官生理性衰老退化所致的听力障碍。人到中年后,听力每年平均减退1.5分贝是正常现象。但有的人衰退快,有的人衰退慢,这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也与个体的内在因素,与是否患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耳毒性药物服用史以及有无外伤史有关。
许多老年性耳聋患者可以查出耳聋家族史。
噪声对人体的损害是多方面的,除对听觉器官的损伤外,还可引起心血管、消化、内分泌、代谢、神经等多系统的功能损害。
因颅骨外伤、耳外伤、气压伤等导致的耳聋,伤及内耳可导致严重的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
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与供血障碍、血液粘稠度增高、血脂增高有关。遗传性肾炎肾衰竭与尿酸增高、利尿剂及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有关,甲状腺功能低下与严重缺碘以及内耳发育不全有关。
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水杨酸药止痛片、抗疟药等,这些药物及化学制品,如铅、苯、一氧化碳,无论全身或局部应用和接触,均可经血循环、脑脊液循环等途径进入内耳,损害听觉和平衡系统。
如脑膜炎细菌感染等,均会诱发老年性耳聋。
暴露于高强度噪声、服用耳毒性药物,熬夜、情绪波动、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生活习惯不良以及接触化学试剂均可诱发老年性耳聋。
男性约从45岁以后开始出现听力衰退,女性稍晚。
65岁以上老年人老年性耳聋发病率在30%~50%。
糖尿病患者耳聋发生率高达75%。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减弱,60~75岁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达60%。
长期接触噪音,可损伤听力。
可使患者血胆固醇增高,心血管病发病率高,老年人听力亦差。
此类人群好发此病。
临床上将老年开始出现的,双耳对称渐进性的神经性耳聋称为老年性耳聋,人体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一系列衰老现象,老年性耳聋是因为听觉系统衰老而引发的听觉功能障碍,听力下降多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
隐袭性、进行性缓慢的双侧听力下降,多以高频为主,老人首先对门铃声、电话铃声、鸟叫声等高频声响不敏感,逐渐对所有声音敏感性都降低。
多数人有高调耳鸣,有些人是搏动性耳鸣,可间歇性,也有持续性的。
有些老人则表现为言语分辨率降低,主要症状是虽然听得见声音,但分辨很困难、理解能力下降,这一症状开始仅出现在特殊环境中,如公共场合,有很多人同时谈话时,但症状逐渐加重引起与他人交谈困难,老人逐渐不愿讲话,出现孤独现象。
表现为他人说话低声听不到,但大声时又觉得刺耳。
耳朵发胀,有天旋地转、头部压迫性强的感觉。
部分老人可出现重振现象,即小声讲话时听不清,大声讲话时又嫌吵,他们对声源的判断能力下降,有时会用视觉进行补偿,如在与他人讲话时会特别注视对方的面部及嘴唇。
多数老人伴有一定程度的耳鸣,多为高调性,开始时仅在夜深人静时出现,以后会逐渐加重,持续终日。
老年性耳聋被认为是导致患者生活不幸福,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原因之一。因此,如果发现有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积极治疗。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如老年人出现对声音敏感性下降,言语理解能力逐渐下降,要求说话者重复,沟通困难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老年人出现持续性高调耳鸣,伴头晕或眩晕发作需要及时就医。
若老年人出现耳朵发胀,有天旋地转、头部压迫性强的感觉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应首先到耳鼻喉科就诊。
若患者并发焦虑、抑郁、反应迟钝、智力减退,可以去心理门诊、神经内科就诊。
家族中是否有耳聋患者?
什么时候发现相应症状的?持续多久?是否伴有耳鸣?
工作或居住环境是否暴露于高强度噪声?
是否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
是否受过外伤?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通过患者耳部检查无异常,初步判断可能为此病。
可以检查出听力下降。
该项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通过检测波形变化检测听力下降趋势,对诊断本病有辅助作用。
在中度以下听力损失时可以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当听力损失超过40dB多数无法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罹患听神经病时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可以引出。
有助于判断中至低频的客观听阈,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时可能无法测出。
通过高分辨率颞骨CT检查、颅脑MRI、内耳MRI水成像等技术有助于了解耳及颅脑结构。
鼓膜无特征性改变,可出现内陷、萎缩,有钙化斑。
是门诊最常用的基本听力检查法。用于初步判定耳聋,鉴别传导性或感音神经性,验证电测听结果的正确性,但不能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
老年性耳聋根据症状及听力测定结果即可确诊,如50岁以后无病因刺激,双耳自然出现匀称的缓慢的听力下降,并伴有耳鸣和间断的耳内阻塞、胀闷感,听力下降幅度小,语言识别能力下降幅度大,听力曲线呈气骨导等水平下降,或高频段陡降型改变即可确诊。
有眩晕周期性发作,耳鸣、耳闷胀、听力波动的特点,进行耳部相关检查可鉴别诊断。
是指由于不适当的使用某种具有耳毒性的药物而导致的耳聋,主要表现为进展迅速的听力损失,这是主要的鉴别要点。
多伴有自身免疫异常,可以进行相关内耳抗体检查明确,激素治疗效果好。
目前尚无确切的方法可以用来逆转听力老化的进展,但并不是说老年性耳聋无法防治。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开噪声,加强锻炼,慎用药物,则可大大延缓听力老化进程。应用扩血管药物治疗或使用助听器来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尽量保存并利用残余的听力。
去除相关诱发因素,避免暴露于高强度噪声场所。
注意劳逸结合,治疗原有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调整饮食,改正高脂饮食的不良习惯。
银杏叶提取物、前列地尔为近来常用的扩张内耳血管药物,可以促进内耳血液循环。
类固醇激素对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快速有效,但副作用大,需要合理用药。
甲钴胺、腺苷钴胺为营养神经类药物,需早期使用。
尿激酶、链激酶主要用于降低血液粘稠度,较少使用。
抗氧化药物,可降低氧自由基对细胞的伤害,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耳聋左慈丸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的症状。
将人工中耳植入人体,附着在耳内可振动部位或耳蜗,通过将声波的能量转换成机械振动,将放大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可以人为提高听力功能。
借助手术方式植入电子耳蜗,适用于双耳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配戴助听器无效的患者。
配戴助听器可提高聆听舒适度,由于双耳选配助听器提高了耳朵自身的集音、降噪、增益、定位、平衡功能与融合效果,使用者对所听到的声音信号会大大地提高了信噪比和极佳的聆听舒适度,对提高语言分辨能力有极大的意义。
目前听力老化的进展不可逆,无法治愈。但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保健,则可大大延缓听力老化进程,人为提高患者听力水平。
老年性耳聋目前无法治愈,但可以延缓疾病进展。
老年性耳聋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听力进一步减退、耳鸣加重需及时复诊进行药物干预,严重者需入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转门诊治疗。
患者可正常饮食,合理均衡膳食,注意营养,多进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养成科学的进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鼓励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由于老年性耳聋属于生理性退行性改变,耳老化的进程可减缓但不可逆。日常护理应注意避开噪声,以保留残留的听力。改善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调整心态。老年患者的子女也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理解和倾听。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耳的卫生,远离噪声,避免噪声损害、经常挖耳垢、戴耳机听音乐、过度紧张和劳累等可损伤听力的不良行为。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宜过于激烈。
多同他人交流,树立生活信心,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消除焦虑等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多参加社会活动。
日常避免使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力求用药小剂量、短疗程。同时加强用药期间的听力监测,一旦出现听力受损征兆立即停药,并积极治疗。
如果老年人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应及早进行听力测试以明确诊断,合理选择助听装置并科学验配。如果不对老年听力障碍者进行听觉干预,长期下去会加速听觉功能退化,影响生活质量。
老年性耳聋原因甚多,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复杂,迄今尚无一种既简单有效又适用于各种病因的老年性聋药物和疗法。因此,预防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和发展极为重要。
避免长期的噪音刺激。长期噪音可使听觉器官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使脑血管处于痉挛状态,致使听觉器官及脑供血不足,导致听力下降。选用防噪耳塞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戒烟、限酒。烟、酒不仅会导致老年人出现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还可能发生恶性肿瘤且直接损害听力。尼古丁中毒及慢性酒精中毒,可损害听神经及神经中枢,造成脑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尤其是内耳血液供应不足,耳蜗末梢器官衰退,从而使听力严重下降。
慎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如家族中已有耳毒性药物中毒史者,则应禁用此类药物。
饮食有节,合理营养。节制食用动物脂肪,控制体重防止肥胖,限制糖和食盐的食用量,以防止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坚持体育锻炼以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内耳能获得良好的血液供应。
学会用手掌按压耳朵和用食指按压、环揉耳屏,每天3~4次,以增加耳膜活动,刺激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听力下降。
[1]苗艳.老年性耳聋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J].2012.18(6):554-557.
[2]孙虹.耳鼻喉头颈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陆园英.护理干预对老年性耳聋患者心理状态及交流能力的影响[A]蛇志.2016(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