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词条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外科中心 王雷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指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病症,也是日常生活中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和椎间盘退变、损伤、遗传、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可通过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来达到治疗目的,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就诊科室
骨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具有遗传相关性
并发疾病
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放射性疼痛、脊柱侧凸、腰椎活动度减小

好发人群
青壮年、过于肥胖或者过于瘦弱的人、长期弯腰用力者、孕妇、更年期女性
常用药物
布洛芬缓释胶囊、美洛昔康、氯唑沙宗
常用检查
X线平片、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疾病分类

膨隆型

纤维环有部分破裂,而表面完整。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局部隆起,表面光滑。这种类型的突出经保守治疗大多有效。

突出型

移位的髓核限于较少层的纤维环内,切开纤维自行突出,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但后纵韧带仍然完整。此型常需手术治疗。

脱出型

髓核穿破后纵韧带,形同菜花状,但其根部仍然在椎间隙内,需手术治疗。

游离型

椎间盘破裂,间盘碎块脱入椎管内或者完全游离。这种类型的间盘突出症,首选手术治疗。

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Schmorl结节是指髓核经上、下软骨板的发育中后天性裂隙,突入椎体松质骨内而形成的结节;而经骨突出型是指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骨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这两种形式的间盘突出,在临床上仅可引起腰痛,而不引起神经根症状,往往不需要手术治疗。

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主要和椎间盘退变、损伤、妊娠、遗传、发育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腰部外伤、姿势不当也能引起腰椎键盘突出。好发于青壮年、工作姿势不良者、孕妇及更年期女性等。

主要病因

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退变是根本原因。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运动和负荷中承受巨大的应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在退变的基础上,劳损积累和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严重者压迫神经产生症状。

损伤

积累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反复弯腰、扭转等动作最易引起椎间盘损伤,故本病与职业有一定关系。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及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因过度负荷,均易造成椎间盘早期退变。急性的外伤可以作为椎间盘突出的诱发因素。

妊娠

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而腰骶部又承受比平时更大的应力,增加了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遗传因素

有色人种本病的发病率较低。小于20岁的青少年病人中约32%有阳性家族史。

发育异常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和关节突不对称等腰骶部先天发育异常,使下腰椎承受异常应力,均会增加椎间盘的损害。

诱发因素

腰部急骤变换姿势

突然的腰部负荷增加,尤其是快速弯腰、侧屈或旋转,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腰部外伤

在暴力较强、未引起骨折脱位时,有可能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此外,进行腰穿检查或腰麻后也有可能产生椎间盘突出。

姿势不当

起床、起立等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中,若腰部处于屈曲位时,突然给予一个外加的旋转动作,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腹压增高

腹压与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用力屏气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受寒受湿

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破裂。

流行病学

在椎间盘突出症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调查资料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占90%左右。患病的年龄多在20~50岁,约占80%,20岁以下的发病者仅有6%,据统计500例腰腿痛的病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占18.6%。

好发人群
  • 青壮年,多见于男性,且男女之间的发病比例约为10:1。

  • 过于肥胖或者过于瘦弱的人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 工作姿势不良者,如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或者从事长期伏案工作,长期弯腰用力的人更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 孕妇和更年期女性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症状

腰椎键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背痛与下肢放射痛,具体表现为腰痛和坐骨神经痛、马尾综合征、麻木,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尾骨疼痛等。并可出现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的并发症。

典型症状

腰痛

腰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为91%。腰痛主要发生在下腰背部或腰骶部。发生腰、背痛的原因主要是椎间盘突出时,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间盘突出较大时,刺激硬膜,可产生硬膜痛。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可以缓解。

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腰4-腰5及腰5-骶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5%。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时为钝痛,而后逐渐加重,疼痛多呈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坐骨神经痛多为单侧性疼痛。在某种姿势下,因活动或腹压增加疼痛加重,或突然出现触电般的放射痛,自腰部向下肢放射。

其他症状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

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马尾神经综合征

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潴留和排便不能自控。马尾综合征发生率为0. 6% ~24. 4%。

尾骨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肢体麻木感

部分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并发症

腰椎滑脱

两个腰椎体之间是腰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后,髓核位置发生移动,所以腰椎的稳定性就会降低,使原本排列整齐的椎体发生错位和滑脱,而且很难复位,错位后的腰椎极易刺激周围的神经而加重腰、腿痛的症状。

腰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是腰椎退变引起的,而退变可能使腰椎间隙变窄,另一个方面,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骨质增生可使腰椎间孔进一步狭窄,增加神经根受压机会。腰椎管狭窄的症状表现为间接性跛行,以及臀部、大腿、小腿无力,还可能出现排尿、排便异常及会阴部刺痛、麻木等。

就医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腰腿痛伴腰部活动受限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可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平片、CT 检查、MRI检查等,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可与纤维组织炎、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鉴别诊断。

就医指征
  • 当患者出现腰部酸胀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 如果患者出现腰、背部放射性疼痛、肢体麻木感,伴有活动受限,应立即到医院进行就诊。

就诊科室
  • 首先考虑到骨科就诊。

  • 确诊后可以考虑到康复理疗科和疼痛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 腰部疼痛的情况持续多长时间了?

  • 有没有长期伏案工作的情况或者有没有经常弯腰用力?

  • 有没有经常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

  • 腰椎有没有受过外伤?

  • 是否有久坐久站的习惯?

需要做的检查

X线平片

通常作为常规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腰椎平片的表现可以完全正常,但很多病人也会有一些阳性发现。在正位片上可见腰椎侧弯,在侧位片上可见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狭窄。在平片上还可以看到纤维环钙化、骨质增生、关节突肥大、硬化等退变的表现。

造影检查

脊髓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间盘造影等方法可间接显示有无椎间盘突出及程度。由于这些方法为有创操作,有的存在并发症,有的技术复杂,所以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少,在一般的诊断方法不能明确时才慎重进行。

CT检查

能更好地显示脊柱骨性结构的细节。腰椎间盘突出症在CT上的表现有椎间盘后缘变形突出、硬脊膜囊受压变形、硬膜外脂肪移位、硬膜外间隙中软组织密度影及神经根鞘受压移位等,CT还能观察椎间小关节和黄韧带的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能清楚地显示出人体解剖结构的图像,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有极大帮助。MRI可以全面的观察各椎间盘退变情况,也可以了解髓核突出的程度和位置,并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在读片时需注意矢状位片和横断面片要对比观察,方能准确定位。

其他

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并可以推断神经受损的节段。

诊断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做出印象诊断,再依靠特殊检查作出初步诊断,最后要做好鉴别诊断,除外其他疾病,才可明确诊断。

X线平片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在腰椎X线片可显示完全正常,但也有一部分病人可显示以下征象,如腰椎正位片腰椎可以呈侧弯,髓核位于神经根内侧部位,则腰椎侧弯凸向健侧;髓核位于神经根外侧,则腰椎侧弯凸向患侧。

CT检查

CT诊断椎间盘突出,主要是观察椎管不同组织密度的变化。表现为椎间盘组织在椎管内前方压迫硬膜囊,使硬膜囊向一侧推移,或前外侧压迫神经根,使神经根向侧后方向移位。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从MRI图像上所表现的信号中,大体上分为高、中和低强度。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轴位像,可以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形态以及其所占椎管内位置。

鉴别诊断

纤维组织炎

纤维组织炎中年人发病最多,病人主要感觉脊背疼痛,常见部位附于髂嵴或髂后上棘的肌群,比如骶棘肌和臀肌。其他部位的肌和肌筋膜、腱膜等也可受累。压迫痛性结节,特别是肌中的痛性结节,可以引起局部疼痛并放射至其他部位如下肢牵涉痛,而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多发于中青年,从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鉴别诊断。

腰椎结核

腰椎结核病人可以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通常有较长期的腰部钝痛,休息时好转,但无完全缓解的间歇期而持续疼痛。检查可见腰部保护性强直,活动受限制,活动时疼痛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见活动受限,腰部也可见钝痛,活动时加重,但无全身结核中毒症状,检查也可明确有无结核感染,可以此鉴别。

腰椎肿瘤

腰椎肿瘤表现的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变化,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并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无退行性改变,椎骨可有破坏,椎管造影和MRI检查可见椎管内有占位性病变。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活动时加重,可明确鉴别。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病人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和临床表现以及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不同时,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具体要根据当时的指征来综合评判。

治疗周期
本病一般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病人必须卧床休息,直到症状完全缓解。一般需卧床3周,3周后戴围腰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

持续牵引

牵引的目的是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促使髓核不同程度的回纳;牵引可解除腰椎后关节的负载,同时可以解除肌肉痉挛。常用的牵引式有手法牵引、骨盆牵引等。

理疗推拿和按摩

这种方法可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可使痉挛的肌肉松弛。

药物治疗

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在无禁忌症情况下,首先考虑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美洛昔康等。

肌肉松弛药

伴有肌肉痉挛者可以使用肌肉松弛类药,如氯唑沙宗、替扎尼定等。

脱水剂

如果存在神经水肿时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

糖皮质激素

无禁忌症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性疼痛。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 腰腿痛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半年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逐渐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 中央型突出有马尾神经综合征、括约肌功能障碍者,应按急诊进行手术。

  • 有明显的神经受累表现者。

常规开放手术

包括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手术、椎体融合术等,目的是直接切除病变的腰椎间盘髓核,解除神经压迫而达到治疗目的。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为了避免常规开放性手术损伤大的问题,减少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在显微外科和关节内窥镜辅助腰椎间盘手术,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对正常骨关节的破坏,但此法使手术视野变小,有可能会难以干净彻底摘除病变腰椎间盘髓核。

经皮穿刺切吸术

可以显著降低椎间盘内压,减少突出的椎间盘内容,从而减轻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症状。

其他治疗

痛点封闭疗法

适用于腰部有明确的局限性压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常用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施行痛点封闭。

髓核化学溶解

将胶原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或注入硬脊膜与突出的髓核之间。该酶能选择性溶解髓核和纤维环,但不损伤神经根,使椎间盘内压降低,使突出的髓核缩小,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预后

经过严格筛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绝大多数效果都很满意,疼痛立即解除,感觉很快好转,肌力逐渐恢复。但少数患者仍会残留部分症状、体征。

能否治愈

绝大多数可以治愈,但少部分患者仍会存在部分症状、体征,如腰痛、肢体麻木等。

能活多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会影响寿命,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绝症,除了可能引起腰、腿部的疼痛,下肢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异常、下肢肌力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情况以外,对人体其他组织、器官一般没有直接影响,因此并不会影响到人的寿命。

复诊

一般在出院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时间段都要来医院进行复查,检查腰椎CT、MRI等。

饮食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做到饮食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少食多餐,保持营养均衡吸收,要补充钙和各类维生素,要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

饮食调理
  • 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平时可以多食用含有增强骨骼强度、肌肉力量的食物,特别要含有钙、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等微量元素,如奶类、豆类、虾米、海带等。

  •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由于生病而减少了一定的活动量,所以饮食的摄入量应该适当减少,特别是急性期卧床的病人消化功能明显降低,胃肠蠕动慢,多吃蔬菜、水果及豆类食品,肉及脂肪较高的食物尽量少吃,以免引起大便干燥,排便用力。

  • 饮食中要避免寒凉、煎炸的食物类,防止消化系统压力过大。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要注意腰部保暖,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避免久坐久站,尽量不做或少做弯腰用力的姿势,避免腰部长期负重,定期复查腰椎情况。

日常护理
  • 避免床垫过软,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 注意腰间保暖,尽量不要受寒。不要长时间在空调下,加强腰背部的保护。

  • 白天腰部戴一个腰围,如腰痛治疗带,有利于腰椎的恢复。

  • 不要做直腿弯腰又用力的动作,如拖地板,注意劳动姿势,避免长久弯腰和过度负重,以免加速椎间盘的病变。

  • 急性发作期尽量卧床休息,疼痛期缓解后也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疼痛。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腰腿受凉,防止过度劳累。

病情监测
  • 定期复查,遵从医嘱进行合理治疗及腰背部的肌肉功能锻炼,但不要过度劳累。

  • 当患者出现病情明显加重,或腰椎出现明显疼痛感,四肢麻木感进行性加重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特殊注意事项
  •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功能锻炼时,弯腰的幅度不要太大,以免发生扭伤。

  • 在提重物时注意不要直腿弯腰,可以先慢慢屈髋屈膝蹲下,待拿起重物后再进行缓慢的起立。

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预防的重点在于减缓腰椎间盘的退变,避免腰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损伤,对腰部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的工作者,应改善劳动姿势,避免长时间或过度弯腰用力;对中老年人群,应加强腰、背部保护,限制劳动负荷,并进行腰、背部的功能锻炼。

预防措施
  • 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

  • 学会合理用力,对于长期伏案工作者及长期腰肌劳损的人群,应该学会在工作之余适当休息,放松腰部。

  • 加强腰背肌肉锻炼,可以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游泳等,但不要让自己过分疲劳。

  • 开车时注意调整驾驶座椅。

  • 改善工作姿势,注意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1]冯海军,李文银,杨明庭.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5,27(10):793-795.

[2]田伟.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636-638.

[3]姜虹.骨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94-296.

[4]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29.

[5]姜虹.骨外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94-296.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