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曾义审核认证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脑外伤后,脑组织挫裂,细小的血管严重受损,出血后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颅脑损伤中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眩晕、意识昏迷、抽搐等,还会造成脑神经损伤、视力视野障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患者预后较差,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硬感
无症状或有轻度头痛及颈项强直。
中等-高度头痛,颈项强硬,没有颅神经障碍以外的其他神经症状。
嗜睡,精神错乱或有轻度局灶性神经症状。
昏迷,中等-重度的偏瘫,有时有早期的去脑强直、植物神经障碍。
深昏迷、去脑强直、濒死状态。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是皮质静脉和软脑膜发生破裂,或者脑底动脉破裂。外伤导致的脑底部、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损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该病会对脑脊液的正常循环过程造成破坏,导致患者颅内压过高,出血栓塞脑室系统,破坏患者的深部脑组织。
易受外伤者,如长期在工地活动,或从事高空作业,会增加患病风险。
颅脑损伤是最严重的创伤之一,其发生率为10%~15%,在全身各项损伤中居第2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颅脑损伤中最为常见,颅脑损伤轻症患者中约有3%~5%的发生率,颅脑损伤重症患者中约有30%~40%的发生率。
例如出车祸或近期受到猛烈撞击有脑挫伤者。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剧烈的头部疼痛,以及脑部出血带来的意识障碍,呕吐不适,严重者可能出血量较大。
经典头痛表现为突然、剧烈和持续性,经常伴有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局灶神经系统症状和意识丧失;爆炸样头痛即剧烈的头痛。
颈部有僵硬感,活动困难或引起头痛加重,严重的话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眼睑下垂、眼底可见玻璃体下片状出血,头晕、呕吐、癫痫发作起病,老年患者头痛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昏迷。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命的并发症,出血后24小时内再出现出血危险性最大。
由于血性脑脊液对蛛网膜下腔的刺激,破坏的血细胞释放血清素、内皮素,导致脑血管持续痉挛。在出血后可能发生,可继发脑梗死;常表现为意识障碍、局灶神经体征如偏瘫等。
血红蛋白及部分活性物质还会阻塞蛛网膜颗粒绒毛孔,刺激诱导脑膜炎症反应,干扰脑脊液的吸收,形成交通性脑积水。多在发病后一周内发生,严重者出现昏睡或昏迷,可因脑疝形成而死亡;迟发性脑积水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3周发生。
发生车祸或头部撞击的患者或家属,不管当时是否出现明显的头部疼痛,都应重视,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让伤者独自一人,以免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发作。
发生车祸、撞击等外伤,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头部受伤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就诊。
头痛程度及部位?
目前还有什么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最近头部是否受伤?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头部、面部、颈部等身体部位的表面在受伤后往往有不同程度和程度的损伤,如局部肿胀、发绀、皮下淤血。医生会检查有无头部受伤或血肿,颅骨开放性损伤和耳鼻出血。同时还会检查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方便尽快解除急症。
在出血一周内CT显示最清晰,显示脑沟和脑池密度增加。CT血管造影是诊断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首选无创检查,对本病的鉴别很有帮助。
蛛网膜下腔出血24~48小时内不敏感,4~7天后敏感度增加,磁共振FLAIR像是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敏感的影像学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化验辅助诊断,一般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不做此检查。
出现以下情况可对该疾病进行诊断:
受外伤后出现剧烈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部僵硬等临床症状。
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影,或腰椎穿刺发现血性脑脊液。
部分疾病也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例如脑膜炎、脑动脉瘤、脑卒中等,但从临床症状不易区分,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脑膜炎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成人与儿童急性期常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全身抽搐、意识障碍或颈项强直等。 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由外伤引起,无上呼吸道感染。通过询问病史可对两者进行鉴别。
常见血管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通过头颅CT检查、CT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技术等检查,可见明确的动脉瘤或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及严重程度,一般检查可见颅内肿瘤占位性病变,以此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上肢功能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上肢肩痛、手肿,伴有关节的活动受限,严重可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可导致部分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精神异常。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此并发症表现。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针是控制颅内压、预防再出血、防止迟发性血管痉挛。
患者绝对卧床4~6周,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瞳孔。
头部抬高10~30度,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以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保持病房的安静,避免精神刺激和声光刺激,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持续头部冰敷,减轻头部出血症状,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
给予心肺支持,患者应收入 ICU,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功能,评估意识水平,必要时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适当控制血压,使卒中风险、血压升高所致的再出血和脑灌注压三者之间得到较好的平衡。
对于烦躁不安者,适当给予止痛镇静药治疗,例如吗啡。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及脑水肿,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可用20%甘露醇、呋塞米及白蛋白等脱水降颅压治疗,颅内高压征象明显并有脑疝形成趋势者,可行脑室引流。
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形成,推迟血块溶解,防止再出血的发生,同时应注意清理外伤。
用于预防或减轻血管痉挛症状,例如尼莫地平。
腰穿置管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要求患者侧卧于床上,背部向外、头部向前胸部屈曲,两手要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状。对患者实施持续腰椎引流,进行腰椎穿刺,接一次性引流袋,并通过调节引流袋的高度,引流袋的入口要高于外耳道10~20cm,能够将脑脊液缓慢且均匀的经腰大池引流出来。保持引流管通畅, 持续引流7~10天。
可降低脑代谢率,机体体温每下降1℃,代谢率可下降5%~7%;保护血-脑屏障,维护神经元结构、活力,改善脑细胞膜的稳定性;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轻脑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脑水肿与神经损害,改善脑血流。因此,亚低温疗法可改善脑血管的痉挛状态,恢复和改善脑组织的供氧能力,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脑脊液置换疗法将血性脑脊液释放、稀释,以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促进其吸收,从而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组织血供,防止蛛网膜下腔粘连及脑水肿等并发症。
对恶性颅高压、高热、极度烦躁者予低温冬眠疗法。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损害了大脑,预后不佳,死亡率高,且幸存者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可能出现偏瘫、瘫痪、痴呆等脑部损伤后遗症。
该疾病少部分较轻患者能治愈,多数无法完全治愈。
幸存者不同程度的有脑部损伤,会影响寿命。
外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治疗后饮食需要注意两方面,避免进食有活血功效的食物,避免进食增高血压的食物,以清淡营养为佳。
宜进食降血压的食物,控制颅内压,如芹菜;进食润肠通便的食物也有利于防止便秘,如香蕉。
宜进食促进身体恢复的食物,如鲫鱼汤。
忌食烟酒、辛辣刺激的食物,容易增加血压;忌食高钠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
忌食活血性质的食品,如阿胶、当归,避免再出血。
照顾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表征,记录引流时脑脊液的颜色,注意卧床,注意外伤伤口的卫生,避免活动。
避免引起血压及颅压增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和情绪激动等,以免发生动脉瘤再破裂。
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昏迷患者不能自主咳痰,易并发肺部感染,家属应注意观察痰液的量、颜色及黏稠度,及时给拍背、排痰、彻底清除呼吸道黏稠物。
患者症状好转,复查头部CT显示血液基本吸收,可逐步抬高床头,让患者循序渐进从床上坐起,床上站立,床下活动,室内活动。
保持床上清洁、无碎屑,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患者家属不能与患者同睡于单人无菌层流床内,避免交叉感染。
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时,及时报告医师,遵医嘱及时应用镇静剂、脱水剂、止痛剂等,并保证治疗效果。
长期卧床病人,保持皮肤清洁,垫气垫床,翻身时头部尽量避免大的搬动。动作轻柔,有脑室引流管者,防止管道扭曲受压,保持引流管通畅。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于外伤,无明确有效的预防原则,可从避免外伤以及防止高血压两方面注意,减少外伤几率,保护脑血管健康。
日常生活中,工作或娱乐时避免受伤,坐车系好安全带,尽量降低脑部外伤几率。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提高血管强度。
[1]王承明着.全科医学-高级医师进阶[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10.
[2]朱子煜着.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29-32.
[3]赵彬彬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02):24-25.
[4]朱海峰,沈洲明,程华,毛洋明,俞正勇,陈祥,陆泓宇着.反复腰椎穿刺配合药物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19,33(04):387-388.
[5]徐爱云,梁艳梅,梁凤好,黎少丽,黎志洲,黎华清着.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