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 王晓艳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一种因小肠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造成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营养物质缺乏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腹泄、大便稀薄而量多、油腻多等脂防吸收障碍症状,故又称脂防泻吸收不良综合征,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Malabsorption Syndromes
疾病别称
吸收不良综合征、脂防泻吸收不良综合征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营养不良、水和电解质紊乱、感染、维生素缺乏症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腹泻、腹痛、呕吐、乏力

好发人群
先天性小肠黏膜有缺陷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者
常用药物
山梨醇铁、右旋糖酐铁、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氯哌酰胺
常用检查
粪脂肪检查、脂肪平衡实验、D-木糖吸收实验、维生素B12吸收实验
疾病分类

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小肠黏膜(吸收细胞)有某种缺陷或异常,影响营养物质经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转运,包括乳糜泻和热带口炎性乳糜泻等。

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消化不良

胰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纤维囊肿、胰腺结石、原发性胰腺萎缩等;胆盐缺乏如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胆道梗阻、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症、回肠切除、肠内细菌过度繁殖(肠污染综合征);肠黏膜酶缺乏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

吸收不良

小肠吸收面积不足,如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胃结肠瘘、不适当的胃肠吻合术,空肠结肠瘘等;小肠黏膜病变如小肠炎症,包括感染性、放射性、药物性新霉素秋水仙素等);寄生虫病如贾弟虫病、圆线虫病等;肠壁浸润病变如淋巴瘤、结核病、克隆病、whipple病等;小肠运动障碍、动力过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小肠吸收时间、动力过缓,如假性小肠梗阻、系统性硬皮病,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淋巴血流障碍如淋巴发育不良、淋巴管梗阻(外伤、肿瘤、结核等)、血液循环障碍(门脉高压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因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小肠黏膜病变,肠道感染、细菌过度繁殖和小肠腔内食糜未完全消化和水解,药物与全身性疾病。药物及手术容易诱发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主要病因

小肠黏膜病变

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故小肠黏膜病变是造成吸收不良的重要原因。

  • 小肠黏膜有某种先天缺陷与异常,如热带口炎性腹泻、幼儿乳糜泻和非热带口炎性腹泻、乳糖酶缺乏症、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无β-脂蛋白血症。

  • 小肠黏膜广泛性病变,如小肠结核、克隆病、多发性憩室炎、嗜酸细胞侵润性胃肠炎、发射小肠炎、小肠缺血及淀粉样变等,其机理主要是小肠绒毛受损害所致;小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如短肠综合症、淋巴管病变等,当小肠淋巴管发生阻塞或淤滞,淋巴液引流不畅时,可影响脂肪酸、甘油的吸收与运输,从而导致脂肪泻。

肠道感染

细菌过度繁殖和小肠腔内食糜未完全消化和水解,可使肠黏膜生广泛性炎症和损伤而导致吸收不良,胆盐缺乏能影响脂肪的乳化,造成脂肪消化不全,乳糜微粒形成障碍易导致吸收不良,要见于严重的肝脏病变、长期肝内外胆管梗阻、回肠切除术后等。

药物与全身性疾病

新霉素、消胆胺、氢氧化铝、口服避孕药、对氨基水杨酸、抗癌药、降糖灵、酚酞等药物,有时可引起消化不良。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阿狄森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缩窄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可导致吸收不良,其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其他

胃泌素瘤可因肠内的高酸度环境而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小肠假性梗阻、原发性小肠运动过缓等,可使小肠动力障碍而引起吸收不良。

诱发因素

药物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激素等,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手术因素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容易引起食物消化不良,从而导致小肠吸收不良。

精神心理因素

情绪低落或抑郁状态时也易诱发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流行病学

目前我国尚无权威的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好发人群
  • 先天性小肠黏膜具有某种缺陷的患者。

  • 患有肝、胆、胰等慢性疾病的患者。

  • 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 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者,术后易引起食物消化不良,导致小肠吸收不良,从而导致该疾病。

症状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泻及其他胃肠道症状、营养缺乏症状、维生素及电解质缺乏症状,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还具有原发病表现。严重患者可能并发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症、水和电解质紊乱等疾病。

典型症状

营养缺乏症状

腹泻发生后,由于蛋白质丢失及热能供应不足,患者逐渐感到乏力、消瘦、体质量减轻,可出现贫血、下肢浮肿、低蛋白血症。

维生素及电解质缺乏症状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维生素缺乏或电解质不足的症状。如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障碍,可导致骨痛、手足搐搦、甚至病理性骨折;维生素B族吸收不良可出现舌炎、口角炎、周围神经炎等;维生素B12叶酸及铁吸收不良可引起贫血;钾离子补充不足可出现无力加重、软弱、生理少尿、夜尿等。

其他症状

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除上述吸收不良表现外,还具有原发病表现,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通常还会伴有体重减少、怕热出汗、心悸等症状。

并发症

营养不良

腹泻发生后,由于蛋白质丢失及热能供应不足,患者逐渐感乏力、消瘦、体重减轻,可出现贫血、下肢浮肿、低蛋白血症。

维生素缺乏症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维生素缺乏或电解质不足的症状,如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障碍可有骨痛、手足搐搦、甚至病理性骨折;B族维生素吸收不良可出现舌炎、口角炎、周围神经炎等;维生素B12、叶酸及铁吸收不良可引起贫血。

水和电解质紊乱

水和电解质广泛分布在细胞内外,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功能和代谢活动,对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会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例如,钾离子补充不足可加重无力、软弱、生理性少尿、夜尿增多等。

感染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会引起患者营养缺乏,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机体容易受到外界侵犯,引起感染。

就医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如果出现严重腹泻、呕吐、体重减轻、严重电解质紊乱时,需要及时就医,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完善粪脂肪检查、脂肪平衡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应及时治疗,避免因延误治疗产生严重后果。

就医指征
  • 腹泻时间超过两周,同时伴有腹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 短时间内出现体重明显减轻时,需要及时就医。

  • 出现骨痛、手足搐搦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 若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骨痛、手足抽搐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骨科、内分泌等。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主要症状什么,自己感觉什么时候最不舒服?

  • 从事什么工作?

  • 平时以什么饮食为主?

  • 近期吃过哪些食物?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液检查

包括常规及生化检查,已检测患者是否有贫血;血清β-胡萝卜素浓度测定对于小肠疾病引起的吸收不良者会低于正常值;乳糖耐量试验主要用于检查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

14C-甘油三油酸酯呼气试验

三油酸酯是甘油三酯的一种,正常在小肠被胰酶水解,吸收后进一-步代谢变成CO2,从肺中呼出。脂肪吸收不良患者口服14C标记的甘油三油酸酯后,6小时内由肺部呼出的14C标记的CO2减少,本法简便。但对轻度胰源性吸收不良敏感性差。

蛋白质吸收试验

对粪便的氮排泄量的测定没有广泛应用于检查吸收不良。当低蛋白血症而怀疑蛋白丢失性肠病时,可测定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通过测定血清和同一时间收集的粪便中α1-抗胰蛋白浓度计算(清除率=粪便中浓度X体积/血浓度)。当清除率>25ml/d时考虑与低蛋白血症有关。

碳水化合物吸收试验

粪pH测定: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常有水泻而粪量多,未消化的糖类经肠菌酵解使粪便pH降低。pH<5.5提示有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

内镜检查

应用插入型或探针式小肠镜,借助小肠蠕动,缓缓送人小肠,能看到50%~70%的小肠黏膜,并可在直视下活检。小肠吸收不良时,黏膜基本特征是绒毛

变短、增粗、倒伏及剥脱等萎缩表现。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胃切除等病史,临床表现为腹泻及其他胃肠道、营养缺乏、维生素及电解质缺乏症状,再结合粪脂肪检查、D-木糖吸收试验、胰功肽试验等阳性来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

鉴别诊断

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不耐受症患者的肠道中不能分泌分解乳糖的酶,因此乳糖会在肠道中由细菌分解变成乳酸,从而破坏肠道的碱性环境,容易发生轻,度腹泻。可通过乳糖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与吸收不良综合征进行鉴别。

治疗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通常需要长期治疗,诊断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诊断不明确者积极进行对症治疗,补充各种营养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怀疑感染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治疗周期
本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避免重体力劳动或过度劳累,尽量卧床休息。

水和电解质补充

对重症腹泻病例补充水和电解质甚为重要,如补钾、钠、氯、钙等。有缺铁性贫血者应肌注补充铁剂,如山梨醇铁或右旋糖酐铁。

营养支持治疗

对本综合征应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包括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和静脉内高营养疗法如人体白蛋白、血浆、复方氨基酸等,针对性补充各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和叶酸,一般均以注射给药为宜,而且剂量要大。

药物治疗

抗生素

应用抗生素治疗热带口炎性腹泻疗效显著,此点不同于成人或小儿乳糜泻,宜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林可霉素。另外,肠道感染与细菌过度繁殖所致的小肠吸收不良、Whipple氏病,应用以上抗生素治疗亦有较好疗效,抗生素治疗为其主要疗法。

激素

治疗重症成人乳糜泻病例有惊人的疗效,能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缓解症状。

其他

腹泻频繁者可给解痉剂或氯哌酰胺以减少腹泻次数,静脉补充营养、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如静脉滴注脂肪乳、白蛋白、维他利匹特N(一种含维生素A、维生素D2、维生素E、维生素K1等的乳剂)、水乐维他N(一种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酰胺、泛酸、维生素C、维生素H、维生素B12、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注射液)等,必要时输血浆或全血。

手术治疗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引起小肠吸收功能障碍的原发病,如果能积极控制原发病,通常预后较好,对自然寿命影响不大。

能否治愈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通常能治愈,但需要积极控制原发病。

能活多久

本病及时治疗,积极控制原发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本病的原发病不同,具体情况因人而异,通常需要在消化内科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到医院进行粪脂肪检查、D-木糖吸收试验、胰功肽试验等检查来明确恢复情况。

饮食

饮食调理对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患者应以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的低脂肪饮食为主。

饮食调理
  •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应以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的低脂肪饮食为主。低脂肪食物包括牛肉、牛肝、羊肉、鸡肉、鱼类、水果和蔬菜等。

  • 针对性补充各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和叶酸,食用苹果、桔子、西红柿等新鲜水果蔬菜,因为这些通常含有丰富维生素。

  • 一般开始时可先进食少量流质,机体逐渐耐受后,再过渡为半流食饮食,再然后逐渐添加一些素食,最后由素食逐渐到可以添加少量的肉末等,每步均应少量多餐。

护理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护理对患者恢复尤为重要,如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出现感染或压疮,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日常护理
  • 部分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差,或存在活动度受限,导致患者长期卧床,使患者发生褥疮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要注意预防压疮。预防性使用气垫床、棉垫等保护性措施,加强翻身,间隔时间最长不超过两个小时,按摩骨隆突部位,防止局部受压过久,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 因患者排便次数较多,指导患者及家属在患者排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肛周皮肤,涂抹保护软膏,保证内裤清洁干爽,以确保肛周皮肤的完整性,防止发生感染。

病情监测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应监测其水及电解质平衡,避免出现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等情况。

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误诊误治时间较长,病情较重,大多有焦虑感,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恶液质的患者表现出表情冷淡、易怒、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患者和家属都应熟悉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顾虑,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医师做各种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尽早开始治疗。病情较重者做好基础护理,做各种特殊检查前患者需了解注意事项和操作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感。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患者不能偏食、挑食及暴饮暴食,不宜多食油腻食物等。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预防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只能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来减少其发生,同时还用要积极预防感染,以免病情加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能有效的预防。

早期筛查

对于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其病因较多,如基因缺陷、相关疾病等,建议完善对激发因素的早期筛查,例如胃肠镜、基因筛查等检查。

预防措施
  • 对于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需要对原发病进行预防,例如防治胃肠道各种疾病和营养障碍性疾病等。

  • 改变饮食习惯,饮食应遵循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吸收、无刺激的原则。

  • 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注意保持肛周皮肤完整性及卫生,预防感染。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第1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72-1974

[2]王秋霞,浅谈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2(12):134-135.

[3]姜盈.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15.

[4]邱运芬.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1:60.

相关问答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通常需要长期治疗,诊断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诊断不明确者积极进行对症治疗,补充各种营养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怀疑感染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或过度劳累,尽量卧床休息。 2、水和电解质补充:对重症腹泻病例补充水和电解质甚为重要,如补钾、钠、氯、钙等。有缺铁性贫血者应肌注补充铁剂,如山梨醇铁或右旋糖酐铁。 3、营养支持治疗:对本综合征应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包括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和静脉内高营养疗法如人体白蛋白、血浆、复方氨基酸等,针对性补充各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和叶酸,一般均以注射给药为宜,而且剂量要大。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应用抗生素治疗热带口炎性腹泻疗效显著,此点不同于成人或小儿乳糜泻,宜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林可霉素。另外,肠道感染与细菌过度繁殖所致的小肠吸收不良、Whipple氏病,应用以上抗生素治疗亦有较好疗效,抗生素治疗为其主要疗法。 2、激素:治疗重症成人乳糜泻病例有惊人的疗效,能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缓解症状。 3、其他:腹泻频繁者可给解痉剂或氯哌酰胺以减少腹泻次数,静脉补充营养、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如静脉滴注脂肪乳、白蛋白、维他利匹特N(一种含维生素A、维生素D2、维生素E、维生素K1等的乳剂)、水乐维他N(一种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酰胺、泛酸、维生素C、维生素H、维生素B12、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注射液)等,必要时输血浆或全血。 三、手术治疗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小肠黏膜病变,肠道感染、细菌过度繁殖和小肠腔内食糜未完全消化和水解,药物与全身性疾病。药物及手术容易诱发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一、主要病因 1、小肠黏膜病变: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故小肠黏膜病变是造成吸收不良的重要原因。 (1)小肠黏膜有某种先天缺陷与异常,如热带口炎性腹泻、幼儿乳糜泻和非热带口炎性腹泻、乳糖酶缺乏症、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无β-脂蛋白血症。 (2)小肠黏膜广泛性病变,如小肠结核、克隆病、多发性憩室炎、嗜酸细胞侵润性胃肠炎、发射小肠炎、小肠缺血及淀粉样变等,其机理主要是小肠绒毛受损害所致;小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如短肠综合症、淋巴管病变等,当小肠淋巴管发生阻塞或淤滞,淋巴液引流不畅时,可影响脂肪酸、甘油的吸收与运输,从而导致脂肪泻。 2、肠道感染:细菌过度繁殖和小肠腔内食糜未完全消化和水解,可使肠黏膜生广泛性炎症和损伤而导致吸收不良,胆盐缺乏能影响脂肪的乳化,造成脂肪消化不全,乳糜微粒形成障碍易导致吸收不良,要见于严重的肝脏病变、长期肝内外胆管梗阻、回肠切除术后等。 3、药物与全身性疾病:新霉素、消胆胺、氢氧化铝、口服避孕药、对氨基水杨酸、抗癌药、降糖灵、酚酞等药物,有时可引起消化不良。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阿狄森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缩窄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可导致吸收不良,其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4、其他:胃泌素瘤可因肠内的高酸度环境而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小肠假性梗阻、原发性小肠运动过缓等,可使小肠动力障碍而引起吸收不良。 二、诱发因素 1、药物: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激素等,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2、手术因素: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容易引起食物消化不良,从而导致小肠吸收不良。 3、精神心理因素:情绪低落或抑郁状态时也易诱发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