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 陈大春审核认证
疑病症是一种中青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程持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解释或保证均不能打消其顾虑,仍坚持己见,反复求诊。常见伴随症状为胸、腹、头、颈等部位疼痛。疾病可以限制患者的活动,影响生活、工作、学习或社会交往,甚至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疑病症一般进行心理治疗,辅助进行药物治疗,预后与患者具体病情有关。
对健康过分忧虑、对身体过分关注、感觉过敏、疑病观念
将身上出现的任何不适都看作是癌症症状,咽痛认为是喉癌,头疼认为是脑癌等。患者常因此闷闷不乐,整日担心自己时日不多。
患者感觉心脏跳动不正常,反复做心电图等检查,即使医生解释属正常现象也无法打消患者担忧。
患者不禁担忧自己健康,而且担心会传染给伴侣,或者因此引发家庭矛盾,可因此焦虑失眠。
本身恐惧艾滋病,发生高危性行为后,一直怀疑自己患上艾滋,反复作HIV抗体检测,及时结果阴性也无法不担心。
疑病症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由生理、认知、情绪、行为和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疑病症的起病与人格缺陷和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存在躯体因素和文化因素影响。
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有一部分病人系医源性的,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医生作出诊断不确切,反复令病人作些检查,则成病人产生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念。有一部分病人,在躯体疾病以后,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疑病。
易感素质也是重要的发病基础,已发现本病在同一家庭成员有类似发作,此类病人人格特征为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的关注,要求十全十美,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强迫人格,女性则与癔症性格有关。
本病较少见,WHO多中心初级卫生机构调查发现其患病率为0.81%。20~30岁年龄区间首发病例最多,50岁以后很少首次发病。
小于50岁,有精神疾病家族病史或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缺陷者较易出现此病,男女无差异。
疑病症核心症状是对健康过分忧虑、对身体过分关注、感觉过敏、疑病观念。轻者仅过分关注和觉察正常身体感觉,极端者可以惶恐不安,十分害怕疾病甚至妄想。常伴明显抑郁和焦虑,症状涉及躯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多数人病情迁延,病程长,少数人亚急性起病,有明显诱发因素。
总是担心或者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疾病,为此闷闷不乐、忧虑。
注意力主要放在躯体不适和症状上,不同患者表现不一,有的经常注意自己心跳、脉搏,有的则关注自己的大小便和饮食。
忍受疼痛程度低于常人,多夸大身体不适,称自己难以忍受。
认为自己患有疾病,医学检查阴性也无法改变患者观念。
以胸、腹、头颈疼痛最常见,头晕、眩晕、夜间感到自己脉搏搏动、咽部异物感,恶心、胀气或纳差亦常见。
由于患者过度担心自己患严重躯体疾病,可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工作,还可影响到患者的社会交往,导致患者出现社会功能受损。
若患者不愿接受针对疑病症本身的治疗,随着病程发展,可造成认知功能损害,如语言能力、记忆能力等。
疑病症者可影响身心理健康,重者进而影响正常生活,合并严重并发症,出现此病症状应积极就医。应早期就医诊治,规范进行心理治疗,稳定病情。
医学检查阴性等没有医学证据验证的躯体不适,患者反复求医问诊,伴随焦虑抑郁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者,建议及时就诊。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之前有没有得过这种病?服用过哪些药物?
家人是否也有过相似的症状?
您的生活和工作是否出现过重大变化?
您之前是否有精神疾病或神经疾病的就诊经历?
全面评定患者精神状态。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用于评定抑郁严重程度。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是轻或中等度的抑郁;如小于8分,病人就没有抑郁症状。
用于评定焦虑严重程度。此量表将焦虑因子分为躯体性和精神性两大类。躯体性焦虑,7~13项的得分比较高。精神性焦虑,1~6和14项得分比较高。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如小于7分,便没有焦虑症状。
用于鉴别精神疾病。神经症的分值为65~67分。疑病症分值越高对身体的感受度越高。
如颅脑CT,进行此项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其它器质性疾病。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表现为下述的至少一项,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序与实际健康情况很不相称;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充分根据,但不是妄想。
反复就医或反复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或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顾虑。
排除强迫症、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等诊断,疑病症状不只限于惊恐发作。
抑郁症是以情感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总称。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总是开心不起来、对过去喜爱的活动或事物兴趣下降等。抑郁症常伴有疑病症状,重性抑郁患者常有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症状,如早醒、晨重夜轻的昼夜节律改变、体重减轻及精神运动迟滞、自罪自责等症状可资鉴别。此外,隐匿性抑郁症应特别注意与疑病症相鉴别,隐匿性抑郁症以躯体症状掩盖了抑郁症的本质,但往往经过抗抑郁治疗常能获得显著的疗效,而疑病症则较困难,此为鉴别点。
精神分裂症早期有疑病症状,但其内容多为离奇、不固定,常有思维障碍和感知觉障碍,病人并不积极求治,而疑病症患者积极求治,可以鉴别。
疑病症治疗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意识到此病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因素多方面的。不要安排过多检查,避免频繁约见患者及进行检查,对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知识普及。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有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
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若患者还患有糖尿病或周围神经痛推荐SNRIs,度洛西汀还可治疗纤维肌痛。
米氮平,明显改善食欲下降和睡眠紊乱症状,较少引起性功能障碍。
安非他酮,明显改善疲乏、困倦症状。适用于超重或肥胖患者。可用于戒烟治疗,若患者还有精神病性症状时不宜使用。
曲唑酮,适用于伴有激越或者睡眠障碍者。
阿法美拉汀,抗抑郁效果明显,有效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具有与褪黑素类似的调节睡眠作用,且第一周即可起效。使用前进行基线肝功能检查,血清氨基转移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者不应使用,使用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
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的情感症状,还可改善认知症状。
如三环类,一般二线推荐;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为三线推荐,常用于其他抗抑郁药治疗无效患者;中草药,主用于轻中度抑郁症治疗,包括圣约翰草提取物片、舒肝解郁胶囊、巴戟天寡糖胶囊。
SSRIs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有效治疗广泛焦虑,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并矫正自身错误信念,缓解情感症状、改善应对能力,并可减少复发。
基本原则是顺其自然。接受和服从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正视种种躯体不适,接受这些症状的出现,去做该做的事而不把注意力放在疾病上面。
通过医生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改变自我观念,解除其心理困扰。
疑病症症状较轻者仅在基层机构或非精神科就诊。伴发残疾程度因人而异。患者会用症状左右家庭和社会关系,仅少数患者不影响社会功能。一般情况下,精神诱发因素明显,急性起病者预后良好,起病缓慢,病程持续2年以上者,预后较差。总体来说治疗效果不理想。
疑病症可以治愈,少数患者在明显诱因下亚急性起病预后良好,多数患者病情多迁延。
疑病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药物治疗两周后复诊,同时长期监测患者心理状态。
疑病症的患者要保持健康饮食,饮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食品。多食改善睡眠、调理情绪的食物,如枸杞子、莲心、黑木耳等。多吃一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坚果、绿色蔬菜等,有效稳定血压、舒缓心情。
饮食合理,营养均衡,增强体质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
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油腻性食物,少吃含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或零食、不吃过咸、过酸的食物。少食碳水化合物及精制谷物。
适量摄入咖啡、鱼类、葡萄酒、香蕉、菠菜、南瓜、樱桃、低脂牛奶、豆腐、鸡肉等,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食欲不振时,山楂、燕麦、山药、菠萝、萝卜都有健脾开胃的效果,三餐定时定量,饭后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胃肠道蠕动,也可增加食欲。
疑病症要以心理护理为主,医护人员与家属都要耐心倾听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建立正确认知,多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遵医嘱进行药物辅助治疗,定期复诊,日常生活中帮助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愉快情绪,作息规律,劳逸结合,戒烟、戒酒,健康饮食。
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按医嘱合理药物治疗,定期复诊。
饮食均衡,健康作息。多与人交往,参加团体活动,树立新的人际关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以此转移注意力。
不要过分关注医学知识和躯体不适,杜绝经常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不看医学相关书籍和资料。
无器质性疾病引起不适,则对功能性不适置之不理。不要不断求医问诊。
家属应该保持和睦家庭环境,给予陪伴和支持。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危险物品放好。不忽视患者躯体症状,不否认患者的躯体不适感觉。多和患者沟通感受,帮助患者释放情绪和压力。
疑病症的病因并不明确,无针对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此病有一定诱因,可通过针对诱因进行预防以降低疑病症的发生几率。
家族中有疑病症相关病史者应进行早期筛查,定期心理状态监测。筛查方法有MMPI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
培养乐观开朗性格,学会自我排解不良情绪。
多和朋友、家人沟通,交流内心感受。
多参加社交活动,增强与外界的交流。
培养自己的爱好,多做让自己释放压力,排解情绪的活动。
[1]江开达.精神病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MICHAELGELDERP.刘协和译.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M].第五版.四川大学出版社.
[4]陈光敏.疑病症的鉴别诊断模[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7),2060-2062.
[5]加佳.疑病症发病的特点与治疗[J].新农村,2009(03):32.
[6]龙鲸,刘林林.疑病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1,(19),2449-2450.
[7]张晨琳,劳成明,段金凤,陈京凯,胡婵婵,胡建波,许毅,黄满丽.疑病症的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特点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05):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