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胫腓骨骨折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 唐举玉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胫腓骨骨折是长骨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发病率高,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及青壮年多见。胫骨干1/3横断面呈三角形,下1/3呈四方形,中下1/3交界处最细,易发生骨折。胫骨内侧面无肌肉附着,开放性骨折时易形成骨裸露。胫骨上端后面,有胫前、胫后动脉贴骨表面下行,胫骨上端骨折移位,易发生动脉损伤。腓骨近端有腓总神经走行,腓骨近端骨折移位,或外固定物压迫,可造成腓总神经损伤。

就诊科室
骨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关节僵直、慢性骨髓炎、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周期
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患肢疼痛、患肢肿胀、活动障碍

好发人群
10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交通运输行业从事者、中老年人
常用药物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药物
常用检查
血常规、X线检查、CT检查
疾病分类

以骨折稳定性分类

稳定性胫腓骨骨折

说明骨折部位没有明显移位,骨折程度较轻。

不稳定性腓骨骨折

说明骨折部位发生明显的移位或畸形,骨折程度较重。

以骨折端是否暴露于体表分类

开放性骨折

说明骨折端没有暴露于体表,但有一定程度的肿胀、压痛、皮温升高。

闭合性骨折

说明骨折端穿破皮肤暴露于体表外,伴随剧烈的疼痛撕裂感和患部畸形。

以骨折类型分类

胫骨骨干单骨折

主要是胫骨骨干发生骨折,好发于胫骨上1/3处。

腓骨骨干单骨折

主要是腓骨骨干发生骨折,发生几率最低,发病后还可以保持一定的小腿活动度。

胫腓骨干双折

主要时腓骨与胫骨同时发生骨折,是三者之中发病率最高、症状最严重的,发病后基本丧失小腿活动能力。

病因

胫腓骨骨折主要以以暴力因素为主,直接暴力因素包括撞击伤、碾压伤、踢伤、重物打击伤等,但若存在骨质疏松,也易诱发本病。

主要病因

应力损伤

是由于应力长期持续的加在某一正常骨骼上,长期应力积累,造成受力处的骨骼发生疲劳骨折。

低能创伤

常见于扭转暴力,当暴力以旋转形式作用于胫骨时,常形成螺旋型骨折,并由于外力的大小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粉碎型骨折,但软组织损伤较轻。

高能量损伤

多见于直接暴力和挤压伤,当外力大并且集中作用于较小范围时,例如重物直接砸于小腿上而形成的损伤。这种高能量暴力常导致肢体软组织破坏严重、神经血管损伤、粉碎骨折、骨缺损,功能丧失,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诱发因素

骨骼为发育完全、骨质疏松等,这些会导致胫腓骨的外力承受度较差,进而容易发骨折。

流行病学

胫腓骨骨折是长管状骨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占全神骨折的13.7%,其中胫腓骨双骨折最常见,胫骨骨折次之,单纯腓骨骨折最少。

好发人群

10岁以下的儿童群体

该类人群的骨骼未发育完全,且儿童好动,所以易发生骨折。

交通运输行业从事者

本病以车祸为主的致病率最高。

中老年人群

中老年人群骨组织开始老化,发生此病概率增高。

症状

胫腓骨骨折后病变部位会有肿胀、疼痛的症状,局部发生畸形,轻者仍会保持一定的小腿承重功能,严重者会丧失下肢行走功能以及下肢血管损伤。恢复期还会伴有因血管损伤导致的骨折延迟愈、骨不连和关节僵硬,若损伤非常严重,还会发生慢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

典型症状

疼痛和肿胀

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局部压痛明显。

反常活动

骨折端会发生反常活动,例如骨折端横向活动。

功能障碍

骨折则会丧失小腿持重、行走等功能。

局部畸形

常常会发生成角、侧方移位、短缩和旋转等畸形存在。

并发症

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胫腓骨折尤其是中下段骨折在骨折时,由于破坏了骨的滋养血管,骨髓腔以及骨的内外膜均遭到严重的破坏和缺损导致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关节僵直

多发生在骨折延迟愈合的骨不连的患者,由于外固定时间的延长,使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发生粘连变得僵硬。

慢性骨髓炎

主要是由于创伤时软组织严重受损、坏死组织及异物的残留、皮肤坏死骨外露、就诊时间过迟及手术时间过长等因素引起。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回流主要靠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压力向上回流,下肢骨折长期卧床,静脉回流缓慢,血小板凝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创伤性休克

严重挤压伤、开放性骨折,应注意早期创伤性休克的可能。患者可见烦躁甚至意识模糊、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湿冷、脉细数、血压下降等表现。

血管、神经损伤

胫骨上1/3骨折者,检查时应注意胭动、静脉的损伤。腓骨上端骨折时要注意腓总神经的损伤。如果胭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患肢小腿以下肤温降低则提示相应动脉血管的损伤;而胫神经损伤多表现为患足不能跖屈和内翻,出现仰趾外翻畸形,小腿后外侧,足外侧缘,足跟、各趾的跖侧和背侧感觉丧失,多见拖鞋式麻痹区,腓总神经损伤则见患足下垂畸形,小腿外侧和足背感觉消失。

筋膜间隙综合征

损伤严重者,在小腿前、外、后侧间隔区单独或同时出现极度肿胀,扪之硬实,肌肉紧张而无力,有压痛和被动牵拉痛,胫后或腓总神经分布的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属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表现。

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畸形愈合是指骨折断端在重叠、旋转、成角状态下连接,X线照片上显示骨折断端在畸形状态下愈合,临床表现为患侧小腿畸形、功能障碍等。

就医

胫腓骨骨折就医最好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到现场对患者受伤部位进行处理和固定,然后送到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就职。若发生情况紧急,例如骨折端出血、骨折端反常横移等,可以对开放骨折出血的部位进行及时的止血与包扎,简单处理后紧急送到附近的创伤急救中中心进行进一步的医治。

就医指征

患者受到外伤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下肢无法行走,甚至是畸形,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若发生胫腓骨骨折,请到医院的骨科、创伤骨科或创伤急救中心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如何受伤的?

  • 下肢感觉、活动功能是否出现异常?

  • 是否还有小腿以外的其他部位感觉疼痛或不适?

  • 是否感觉头晕、恶心?

  • 距离受伤时间大概过了多久?

  • 以前是否得过相关病症?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在骨折处可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有移位骨折者,肢体缩短、成角及足外旋畸形,骨折部可触及移位之骨折端。开放性骨折除了上述骨折的表现以外,还有小腿软组织开放性损伤。开放伤口创面流血,可见骨端刺出皮外或直接暴露,可发生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组织缺损、肌肉绞轧挫灭伤、粉碎性骨折和严重污染等。

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

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微增高,分类比例正常,血糖因创伤性反应而轻度升高。

X线检查

常规小腿正侧位片,应包括胫腓骨全长及膝踝关节。正位X线片可见骨折端的侧方移位情况和骨折线内外走向,有否并发腓骨骨折。侧位片则见骨折端的前后及重叠移位情况和骨折线的前后走向。对于青枝骨折、裂缝骨折必要时尚可做数字减影断层点片,则骨折线更清晰。

CT检查

对于可疑骨折的患者可作CT检查以增加早期诊断手段,提高确诊率,而对于那些粉碎性骨折者则可行三维螺旋CT检查,CT可以精确地评估旋转对线,以及螺旋骨折的复位。如胫骨下1/3螺旋骨折常并发后踝骨折,建议术前认真仔细阅读X线片,可疑者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以防漏诊。

诊断标准
  • 有明显的外伤史,各种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尤以青壮年为多见。

  • 患肢肿胀、疼痛、畸形和功能丧失,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 X线、CT照片检查可见胫腓骨骨折。

鉴别诊断

病理性骨折

如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等,外伤史不明显或轻微外伤即可发生骨折,X线表现可见该部位骨质变薄,髓腔呈膨胀性溶骨性改变,无骨膜反应,骨囊肿多见椭圆形透明的囊状阴影,而骨纤维结构不良则为磨砂玻璃状改变。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畸形,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骨不愈合。该畸形主要发生在小腿下1/3,多是患儿生后即有骨折或者是弯曲的胫骨在行走时断裂,假关节向前凸出,踝后移,足过度背伸,X线表现:胫骨中下1/3处假关节向前成角,两断端光滑、变细呈笔尖状骨质硬化,无骨痂形成,骨端有囊性变,呈磨砂玻璃样,常并发腓骨弯曲或假关节。

治疗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小腿的承重功能,对无明显移位的胫腓骨骨折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性骨折,急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胫腓骨骨折一般需要长期治疗。
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

对于低能、移位小,单纯胫骨干骨折稳定性骨折,皮肤条件允许可通过闭合复位以石膏、支具等外固定能有效地治愈骨折。

跟骨牵引

对于累及关节的严重粉碎骨折或合并皮肤挫伤不宜手术时,可行跟骨牵引辅以手法复法,然后以4~6kg维持牵引4周,待有纤维骨痂形成而成稳定性骨折后解除牵引,用长腿管形石膏固定,待骨性愈合后才能去拐行走。

药物治疗

骨折后出现严重的疼痛,医生会根据不同情况开具相应止痛、消肿以及预防静脉血栓的药物等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螺钉内固定

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可采用螺钉内固定,与开放复位后,用1~2枚螺钉在骨折部位固定,用以维持骨折对位,然后包扎有衬垫石膏,2~3周后改用无衬垫石膏固定10~12周。但1~2枚螺钉仅能维持骨折对位,起到所谓“骨缝合”的作用,固定不够牢固,整治疗期内必须辅助有坚强的石膏外固定。

钢板螺钉内固定

斜形、横断或粉碎性骨折均可应用,由于胫骨前内侧皮肤及皮下组织较薄,因此钢板最好放在胫骨外侧胫前肌的深面。加压钢板内固定,由于加压钢板的压力不容易控制,压力过大有可能造成骨折端压迫坏死,反而影响骨痂生长。坚强的钢板,可产生应力遮挡,使骨的生理应力消失,骨皮质可因此而萎缩变薄,拆除钢板后易发生再骨折。加压钢板厚度大,也容易压迫皮肤发生坏死,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交锁髓内钉固定

交锁髓内钉运用的范围是距上、下节面各4cm以外的骨折。对较为稳定的,尤其是短缩趋势小的中段横行骨折,可采用动力型带锁髓内钉,远端不加螺钉交锁,有利骨折端间的紧密接触乃至加压。对不稳定性的胫骨骨折,静力型带锁髓内钉显然对维持复位十分有利,它不仅可以限制骨折进一步的移位或短缩,也可以限制其延长,维持接触,不发生分离。

外固定支架

有皮肤严重损伤的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可使骨折得到确实固定,便于观察和处理软组织损伤,尤其适用于肢体有脱套伤的创面处理。粉碎性骨折或骨缺损时,外固定支架可以维持肢体长度,有利于晚期植骨。

物理治疗

患者需要辅助进行局部理疗、功能锻炼等方法,保持关节和肌肉正常工作。

预后

胫腓骨骨折经过规范的治疗可以治愈,患者能够改变骨折的病理状态,但需要长时间的康复。

能否治愈

胫腓骨骨折能治愈。

能活多久

胫腓骨骨折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关节功能障碍

由于骨折受力方向和受力程度的影响,导致胫腓骨骨折时牵连膝关节,从而发生膝关节功能或部分功能障碍。

复诊

胫腓骨骨折后的患者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在伤后1年内都需要到医院进行定期的门诊随访,时间点通常为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到门诊找相关医师进行复查。

饮食

胫腓骨骨折患者饮食方面忌吃酸辣、燥热、油腻、难消化的食物。骨折早期进补容易导致淤血积滞,导致骨痂生长迟缓。骨折中期饮食应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食物,以满足骨痂的生长需要。骨折后期需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同时补给足够的钙磷物质,以利于骨的钙化。

饮食调理
  • 胫腓骨骨折早期宜进食新鲜蔬菜、蛋类、豆制品、田七瘦肉汤、黑木耳瘦肉汤等。

  • 胫腓骨骨折中期宜食用骨头汤、动物肝脏等。

  • 胫腓骨骨折后期宜食用瘦肉、牛奶、蛋黄等食物。

  •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增加食欲,术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鱼类、肉类、海产品等,早晚各饮鲜牛奶250ml。

护理

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护理应48小时内应进行常规冷敷,注意休息和休息姿势,抬高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情况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以防止组织粘连导致关节僵硬。密切观察患肢的疼痛程度,有无麻木感。

日常护理

功能锻炼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的基本原则是保持骨折位置稳定,促进骨折处尽快愈合,逐步恢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负重。术后恢复方法包括仰卧起坐、抬起臀部、勾脚绷腿、空蹬蹦腿、直腿抬高、下肢旋转摆动以及屈膝屈髋等。

抬高患肢

术后抬高患肢有助于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水肿和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石膏固定的护理

石膏固定24小时内应经常检查足趾的背伸和跖屈情况,以判断腓总神经是否受压。

病情监测

复诊时查看是否还有局部持续性疼痛、皮温过高以及畸形是否复位。

特殊注意事项
  • 功能锻炼扶拐下床活动,患侧肢体全足底着地,不可足尖着地,更不能悬空,防止跌倒。

  • 康复期不可做剧烈运动,不可热敷或按摩患肢。

  • 多食用促进伤口与骨折愈合的饮食,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避免骨质疏松。

预防

胫腓骨骨折多事外伤所致,预防质检或间接暴力损伤,可减少发病率。注意日常安全,熟知并谨记生活工作的安全规范,时刻将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

预防措施
  • 注意交通安全,运动前做好准备运动及防护措施。

  • 老年人尽量避免爬高及在湿滑不平处行走,夜间起床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绊倒。

参考文献

[1]王涛,赵强.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029(001):55-56.

[2]杨斌,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J].现代养生,2020,20(13):38-39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J].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