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北京医院普外科 孙建华审核认证
麻痹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的一种常见类型,大多原因比较明确。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以致肠壁肌运动紊乱,使肠蠕动丧失,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小,临床表现为全身感染、腹腔感染、腹胀、腹痛等。
腹痛、腹胀、呕吐
麻痹性肠梗阻多发生在腹部大手术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后的出血或感染等病例,因交感神经兴奋而致肠壁肌肉瘫痪,肠管失去蠕动能力,以致无力使肠内容物向下运行。
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常与下情况有关:
腹部手术中的机械性刺激,病人在手术时,因肠管及其系膜受牵拉刺激后蠕动功能暂时丧失,或肠壁有不协调的蠕动存在。
腹腔内的炎症刺激,各种原因所致的腹膜炎,尤其是弥漫性腹膜炎,常发生肠麻痹乃至腹膨胀。
神经反射性刺激,如各种绞窄痛,如肾绞痛、胆绞痛、网膜扭转发生的绞痛、卵巢囊肿蒂扭转及精索绞窄后,均可发生反射性肠麻痹。
胸腹部或脊柱中枢神经的损伤均可导致肠腔积气、积液和腹胀。
腹膜后的病变,如感染、出血、肿瘤等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肠麻痹。
肠系膜病变,如肠系膜血管阻塞、肿瘤、扭转等均可因神经冲动传导到肠壁受阻而出现肠麻痹。
长期的乙醚麻醉、过度伸展的石膏背心固定,以及腹外其他部位的感染,如肺炎、脑膜炎或各种败血症等偶尔也可引起反射性肠麻痹。
麻痹性肠梗阻较为常见,多发生在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弥漫性腹膜炎病人,由于严重的神经、体液与代谢(如低钾血症)改变所致。肠麻痹引起的肠梗阻在所有肠梗阻中占比为2.1%。
此类人群更易引起肠蠕动及肠壁肌肉运动紊乱,进而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该类人群更易引起腹腔内的感染,对肠壁肌肉产生影响,进而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由于发生的部位、原因、发病缓急等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其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肠内容物不能向远侧正常运行,因此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表现,如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
麻痹性肠梗阻的肠壁肌呈瘫痪状态,没有收缩蠕动,因此无阵发性腹痛,只有持续性胀痛或不适。听诊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多呈溢出性。
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遍及全腹。
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肠内容物不能通过梗阻部位,梗阻以下的肠管处于空虚状态,临床表现为停止排气、排便。
早期麻痹性肠梗阻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腹痛不是显著的症状,甚至可以完全未感觉到疼痛,但在腹部高度膨胀时,患者也有腹部胀满不适,病人除在阵发性腹痛发作时出现痛苦表情外,生命体征等无明显变化。
随着病情进展,肠道内积有大量液体,可发生呕吐。可有腹膜炎的体征,体温上升、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腹部X线检查见孤立扩大的肠袢。
晚期因呕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出现唇干舌燥、眼窝内陷、皮肤弹性减退、脉搏细弱等,也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及休克。
如果肠壁已有坏死、穿孔,腹腔内已有感染、炎症时,则体征表现为腹膜炎的体征,腹部膨胀,有时可以叩出移动性浊音,腹壁有压痛,肠鸣音微弱或消失。因此,在临床观察治疗中,体征的改变应与临床症状相结合,警惕腹膜炎的发生。
肠壁血运障碍,同时肠管扩张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肠道坏死的情况。
肠梗阻如未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大量失水、失电解质可引起低血容量休克。在手术前由于体内代偿性的调节,血压与脉搏的改变不明显,但在麻醉后,机体失去调节的功能,休克的症状可迅速表现出来。
肠梗阻时,肠内容物淤积,细菌繁殖,因而产生大量毒素,可直接透过肠壁进入腹腔,致使肠内细菌易位引起腹腔内感染与脓毒症。
该疾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细菌渗入到腹腔内,引起急性的腹膜炎,患者常会有脉率增快、反射性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
麻痹性肠梗阻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因此当患者出现腹痛、呕吐及停止肛门排便、排气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经过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胃肠造影等检查可以对本病做出诊断。
当患者出现腹痛、呕吐,长时间不排气、排便时,需要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剧烈腹痛、休克等严重症状时,需要立即就医。
当患者出现明显腹痛、腹部膨胀明显,叩诊出现明显移动性浊音时,可到普外科就诊,必要时进行手术。
当患者出现溢出性呕吐,持续性腹胀、不适时,可到消化内科进行就诊。
哪里疼痛?
什么时间出现的恶心、呕吐、不能排气排便的症状?
最近有没有不洁饮食?
近期体重有没有改变?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肿瘤、结核、既往手术史)
麻痹性肠梗阻早期变化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由于失水和血液浓缩,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都可增高,尿比重也增高。查血气分析和血清Na+、K+、Cl-、尿素氮、肌酐的变化,可了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的状况。呕吐物和粪便检查,有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应考虑肠管有血运障碍。
一般在麻痹性肠梗阻发生4~6小时,X线检查即显示出肠腔气体,摄片可见胀气肠袢和液气平面。肠梗阻的部位不同,X线表现也各有其特点,空肠黏膜的环状皱襞在肠腔充气时呈鱼骨刺状;回肠扩张的肠袢多,可见阶梯状的液平面;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当疑有肠套叠肠或结肠肿瘤时可做钡灌肠或CT检查以协助诊断。
应用水溶性造影剂进行胃肠造影检查,可观察到梗阻的严重情况以及梗阻的范围,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首先根据麻痹性肠梗阻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确定是否为麻痹性肠梗阻,进一步确定麻痹性肠梗阻的类型和性质,最后明确梗阻的部位和原因。这是诊断麻痹性肠梗阻不可缺少的步骤。
急性肠道炎症时可有剧烈腹痛,甚至有显著呕吐,因而可被误诊为急腹症并且极似绞窄性梗阻,但是进行X线检查时不会出现胀气肠袢以及液气平面。而麻痹性肠梗阻进行X线检查时可见明显的胀气肠袢以及液气平面,两者通过影像学的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多呈阵发性腹痛为主,腹胀不对称,有肠型和肠蠕动波,可闻及金属音或高调气过水声。而麻痹性肠梗阻一般为持续性的腹痛,且肠壁肌呈瘫痪状态,没有肠蠕动波,两者据此可以进行鉴别。
假性肠梗阻与麻痹性肠梗阻在临床诊断中存在着不同,其最大区别在于肠管是否会出现充气扩张现象。假性肠梗阻X线检查可见胀气限于梗阻以上的部分肠管,即使晚期并发肠绞窄和麻痹,结肠也不会全部胀气,而麻痹性肠梗阻X线检查可显示大、小肠全部充气扩张,两者据此可以进行鉴别。
麻痹性肠梗阻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基础治疗包括纠正机体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主要适用于早期麻痹性肠梗阻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等。手术时机的把握很重要,取决于麻痹性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发生肠坏死的可能性及患者全身情况。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的通畅。
目的是改善梗阻近侧扩张的肠管及防止其进一步进展,是肠梗阻治疗的重要方法。采用鼻胃管持续低压吸引,可以抽吸胃肠腔内积聚的气体、液体,减轻肠膨胀及肠管扩张,阻断肠梗阻的病理生理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改善肠壁血液循环;肠腔压力的降低有利于肿胀或扭曲的肠管恢复通畅;抽出的胃肠液观察其颜色及性状,有助于鉴别有无绞窄的发生;胃肠减压可减轻腹内压,有利于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改善。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麻痹性肠梗阻一个严重的病理生理学状态,应及时纠正。
临床上采用76%泛影葡胺100~120ml经胃管内注入后闭管,造影剂可以显示梗阻的部位,同时高张高渗的造影剂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有利于恢复肠道的通畅。适用于不全性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
急性麻痹性肠梗阻都是在急诊或半急诊情况下进行,术前的准备不如择期性手术那样完善,且肠袢高度膨胀有血液循环障碍,肠壁有水肿愈合能力差,手术时腹腔已有感染或手术时腹腔为肠内容物严重污染术后易有肠瘘、腹腔感染、切口感染。麻痹性肠梗阻病人肠腔内的毒素大量被吸收入血循环中,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有些晚期病人还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因此,肠梗阻病人术后的监测治疗仍很重要,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抗感染等都必需予以重视。
如头孢曲松、奥硝唑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腹腔内的感染。
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胃酸的分泌。
可用一种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加一种针对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进行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细菌以及病毒渗入腹腔的可能。
可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与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等加以选择。
如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出肠石、蛔虫等,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等。
对肠管因肿瘤、炎症性狭窄,或局部肠袢已经失活、坏死,则应做肠切除肠吻合术。
当梗阻的部位切除有困难,为解除梗阻,可分离梗阻部远近端肠管作短路吻合,旷置梗阻部。但应注意旷置的肠管尤其是梗阻部的近端肠管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盲袢综合征。
肠梗阻部位的病变复杂或病人情况很差,不允许行复杂的手术,可用这类术式解除梗阻,即在梗阻近端肠管做肠造口术以减压解除因肠管高度膨胀而带来的生理紊乱。主要适用于低位肠梗阻,如急性结肠梗阻,如已有肠坏死或肠肿瘤,可切除坏死或肿瘤肠段,将两断端外置做造口术,以后再行二期手术重建肠道的连续性。
麻痹性肠梗阻病例的治疗,近年来虽已获得不少的进步,但目前的死亡率仍然较高。急性麻痹性肠梗阻病人在使用胃肠减压12小时后如无明显疗效,如果出现腹膜炎的体征,即行手术探查以确定诊断,并可使需要外科治疗的病例不致有所延误。无限期的保守治疗可使肠管异常膨胀,且肠管变得脆弱无力,有时并可使原为单纯性的梗阻发展为肠壁的缺血、坏死,不但以后手术时的技术操作十分因难,且使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超过耐受的限度,结果均可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麻痹性肠梗阻治愈较为困难。
非肿瘤性麻痹性肠梗阻经过系统治疗,不会影响正常寿命。如果为坏死性肠炎或肿瘤性原因造成的梗阻,可能会危及生命。
麻痹性肠梗阻诊断明确后,需要卧床、禁食、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和热量。如果需要手术,手术后应循序渐进恢复正常饮食。
术后排气后可以饮水,如无异常,可以进流食,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建议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辣椒、圆葱等刺激性蔬菜,不吃过甜、过咸和油腻的食物。
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应当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
麻痹性肠梗阻患者需要注意术后疼痛和造口护理,积极了解相关病情知识,对自身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并调节心理状态,使其在身体的恢复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在患者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患者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早期的下床活动。适当的早期活动能够加快患者肠胃的恢复速度,防止出现肠粘连现象,还可以加快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对伤口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病情过于严重的患者可以先在床上进行早期的四肢伸展运动,等到病情平复之后再下床进行康复活动。
患者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一旦发烧及时告知医生。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病情的好转,因此患者需调整心理状态,常和家人及医护人员沟通。
麻痹性肠梗阻多出现在腹部大手术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后的出血或感染等病例,因交感神经兴奋而致肠壁肌肉瘫痪,肠管失去蠕动能力,以致无力使肠内容物向下运行导致。因此,上述患者在治疗前需选择专业的医院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就诊治疗,有助于预防梗阻性肠麻痹。
腹部大手术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后的出血或感染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严密监测和及时治疗是预防麻痹性肠梗阻的关键步骤。
[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七版.2008.1499-1500.
[2]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73-377.
[3]陈孝平,王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58-362.
[4]吴肇汗,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第四版,2017:5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