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内科 于正洪审核认证
小肠癌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其发病率不足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病因、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明了,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其次是类癌。临床表现主要为纳差、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腹胀及消瘦或体重下降,后期可出现肠梗阻、腹水等体征。
纳差、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
小肠癌主要分为腺癌、类癌、恶性淋巴瘤、肉瘤。
小肠腺癌的起病尚不清楚,相关危险因素与结肠癌相似。腺瘤是常见的癌前疾病,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最为多见。本病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有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体重下降、贫血、发热等。其发生可能与饮酒和某些职业有关,而与吸烟无关。
小肠类癌是起源于肠道黏膜肠嗜铬细胞的肿瘤,典型的肠嗜铬细胞内含有分泌颗粒,经重铬酸钾处理后明显地染成黄色,它还有强烈的嗜银性,在甲醛固定后用硝酸银液染色,胞浆内颗粒染成棕黑色。按目前的分类方法,小肠类癌属于分化较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起源于小肠黏膜下的淋巴滤泡,较常见,大多数肠道淋巴瘤是全身性淋巴瘤的一种局部表现。发病率在长期慢性乳糜泻、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免疫增生性肠病的患者可明显增高。
多起源于小肠壁的平滑肌组织。约占小肠恶性肿瘤的26.2%,仅次于小肠腺癌和恶性淋巴瘤,位居第三位。肿瘤可分布于整个小肠,各段的分布情况各家报道不一,但多数认为发生于空肠者较回肠及十二指肠多见。
小肠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疑似的小肠癌的发病原因有炎症性肠病、厌氧菌和肠腺瘤样息肉、腺癌等。
小肠腺瘤样息肉、腺癌和某些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病关系密切。
厌氧菌可能在一部分小肠肿瘤中起一定作用。
免疫增生性小肠疾病被认为是淋巴瘤的癌前病变,各方面的证据均提示,感染可能在免疫增生性小肠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性肠病具有发展为小肠恶性肿瘤的倾向性。
一些疾病,如口炎性腹泻、神经纤维瘤病、某些回肠术后与腺癌的发生有关。另一些疾病,如结节性淋巴样增生、艾滋病则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有关。
化学性致癌剂,如二甲基肼、氧化偶氮、甲烷在小肠肿瘤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研究显示动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腌制或熏制食品与小肠腺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但是酒精是如何诱发和促进癌变的尚不清楚,可能是其通过诱导CYP2E1促进自由基的产生,从而激活烟草、酒精饮料及饮食中的致癌物质。
研究发现肥胖人群患小肠癌的相对风险度为2.8,且发现超重和肥胖能使小肠癌的发生危险増加。
主要发生在结肠,然而被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小肠中亦能发现多处腺瘤,通常以十二指肠部位为主,这些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能够增加小肠癌的发生率,特别是十二指肠癌。
患者的息肉主要发生在空肠,其次是回肠最后是十二指肠。据报道,该病患者会增加胃肠道和非胃肠道癌症发生的风险。
据研究报道,该病患者发生小肠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100倍,其发生的风险为1%~7%。
小肠癌非常罕见,在每年新发肿瘤患者中的比例不足1%。
出现临床症状的平均年龄是65岁,女性较男性平均年龄略小。
有发生小肠癌的高危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者。
患有小肠腺瘤、克罗恩病、乳糜泻、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者。
长期处于有辐射、致癌物质、污染的环境中。
发病率与性别有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长期暴露于某些辐射、致癌物和环境污染中的人群。
患有麸质不耐受的人,也属于高风险人群。
进食的食物中含有动物脂肪高、纤维素低的人群。
小肠癌的临床表现往往与肿瘤发生的部位有关系,发生在不同的部位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亦不同。但是均缺乏特异性,当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时才引起重视。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有时伴有腹泻、食欲不振、肠道出血、肠梗阻、腹内肿块、肠穿孔等。
好发年龄为50~70岁,如有高危因素,如克罗恩病,可能发病更早,男性患病率略高。临床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贫血、胃肠道出血、黄疸、体重下降、其他或无症状。多数高位病变更常出现恶心、呕吐,低位病变在出现呕吐前常有绞痛和腹胀。
早期通常无症状。出现症状时90%的患者已经转移,转移部位首先是肝,其次是肺和骨。在转移超出门静脉系统范围以前,肝脏可以降解所有与类癌综合征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有症状的类癌患者常表现为腹部隐痛。患有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可能合并类癌综合征。90%的这类患者有转移性病变,类癌综合征的症状包括水样腹泻和上身阵发性潮红。
临床表现通常是腹痛、厌食、体重减少,不太常见的有胃肠道出血、小肠梗阻或者套叠、穿孔。穿孔的风险与肿瘤位置有关,回肠肿瘤的风险最高。
肉瘤通常发病于60岁左右,一般以胃肠道出血作为首发临床症状。其他临床症状包括腹痛、体重减轻以及不常见的小肠梗阻。大多数这些肿瘤位于空肠,回肠次之然后是十二指肠。肉瘤倾向于血行转移,多数转移到肝。
肠穿孔:小肠癌并发穿孔者应行急诊手术,手术原则为清理腹腔,尽可能切除原发病灶,一期开放减压,在癌肿切除和减压后,穿孔处予以修补缝合或将穿孔处造口。
损伤:小肠癌放射治疗的并发症有局部性损伤和全身性损伤。局部损伤包括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肠炎、软组织纤维化等。全身性损伤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
小肠癌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亦缺乏特异性,对于腹痛、腹水患者需积极就医,积极寻找病因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等综合判断,可提高小肠癌的早诊率。
出现纳差、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腹胀及消瘦或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需及时就诊。
出现肠梗阻、腹水等体征时应立即就医治疗。
患者通常就诊于肿瘤内科或普通外科。
有无纳差、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腹胀及消瘦或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
上述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发生小肠癌的高危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者等?
是否患有小肠腺瘤、克罗恩病、乳糜泻、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有无接触放射性毒物,不良饮食习惯等诱发因素?
该种方法主要包括口服法和插管法,插管法即小肠灌肠双重对比造影。口服法的缺点是对十二指肠以下肠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并不高。小肠肿瘤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征象可表现为黏膜损伤或环状皱壁消失、肠道充盈缺损、壁僵硬、肠腔狭窄、肠蠕动差、龛影和肠梗阻或肠套叠等。
近几年多层螺旋CT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其成为当前诊断小肠良恶性肿瘤意义较大的检查方法。该检查方法主要是利用口服大量造影剂充分扩张充盈小肠肠腔然后增强扫描,最后将图像进行相关的后处理,该检查综合了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和腹部CT检查的优点,克服了小肠不可扩张以及胃肠蠕动造成的伪影和漏层等问题。
是一种新的技术,使传统小肠造影的优点和磁共振技术的较高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无辐射化及丰富的后处理技术等特点得到了很好的结合。磁共振小肠造影通常利用空气或顺磁性物质等作为小肠腔内对比剂,使肠管充分扩张适度充盈之后不仅可以观察黏膜,还可以根据信号差来显示小肠的形态结构及增厚的肠壁和梗阻性肿块,同时能分析肠管周围的病变。
电子小肠镜主要包括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和单气囊电子小肠镜。双气囊小肠镜可由口或者经肛门进镜进行全小肠的直视检查,与目前常用的其它小肠疾病检查方法相比双气囊小肠镜是直观的操作,可以控制,可以取活检,同时还可以进行镜下治疗,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意义较大。
小肠癌的诊断较困难,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诊断方法主要有小肠造影和腹部CT以及小肠镜,当然最可靠的是小肠镜,可以取病理并且确定具体部位。
需与局限性肠炎、小肠良性肿瘤、粘连性肠梗阻、腹膜结核、卵巢肿瘤以及小肠的自发性套叠或扭转等疾病进行鉴别。
局限性肠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的节段性特异性病变。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表现。局限性肠炎与小肠癌的早期症状非常相似,都会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但是通常局限性肠炎是发病较急的,疼痛一般在肚脐周围会演变为全身性疼痛并有逐渐加剧的趋势,而小肠癌的腹痛则一般为隐痛、胀痛、持续性剧痛或间歇痉挛性疼痛。
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肠粘连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当肠内容物通过受阻时则可产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便障碍等一系列症状。X线平片可以清楚的看到梗阻部位,与小肠癌加以鉴别。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腹膜慢性、弥漫性炎症。本病的感染途径可由腹腔内结核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而来,前者更为常见,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输卵管结核等均可为本病的直接原发病灶。该病患者一般有结核密切接触史或本人有其他肠外结核者。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小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方式的选择一般根据肿瘤的性质以及发生的部位来决定。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及时切除病变的部位,术后可以辅助放化疗巩固效果。
该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小肠癌的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可根治性切除的肿瘤。手术时需要对病变肠段及区域淋巴结作广泛切除,球部和降部的十二指肠腺癌通常需行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而一部分水平部和升部的十二指肠腺癌可考虑行十二指肠的节段切除。空肠和回肠腺癌远端和近端肠段切除长度应在10cm以上,并充分切除相应肠系膜,而远端回肠腺癌手术时通常需要切除部分升结肠。对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晚期小肠腺癌必要时还可行旁路姑息性手术以解除或预防梗阻和出血。
主要是利用电磁辐射来使生物分子结构改变以此来破坏或杀死癌细胞。放射治疗在治疗小肠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放射治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还会杀死人体正常细胞,对人体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化学治疗是通过血管将化学药物带到全身各处,对小肠癌患者身体各处的细胞产生影响。再利用此种方法进行治疗时短期效果一般比较好,但是化学治疗的毒副作用也比较大,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等。对未行手术的小肠癌,化疗中要谨防肠穿孔。
小肠癌的预后直接与诊断时的分期有关,迄今为止,手术仍然是小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小肠癌的临床发病率低、病程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故其早发现、早诊断的机率极低,大部分小肠癌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故预后差。
小肠癌因不易早期发现所以较难治愈。
小肠癌患者进行治疗后应定期复查,具体时间需遵医嘱及时复诊,术后患者应至少一个月复诊。
只有提供合理充足的营养才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保证治疗计划顺利完成,尽快康复,所以饮食护理是小肠癌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化疗病人在治疗期间往往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可采用半流质饮食,主食如稀饭、馄饨、面条等,配以营养丰富的肉、鱼、蛋、豆类、蔬菜等。
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因患者晚期多有大便带血,吃辛辣刺激食物可刺激疾病。
宜进食高蛋白、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
进食高纤维食物、蔬菜、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
小肠癌患者的日常护理应以适当运动和多晒太阳为主,以增加身体抵抗力和促进体内维生素的合成,同时注意防止感染。
患者手术后应根据自身情况及早下床活动,一般术后三周的患者可以进行散步、仰卧起坐等运动。
手术后患者要多晒太阳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药物化疗后的肠癌患者应适当摄入部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小肠癌术后肠道有益菌群平衡被打破,可适量饮用酸奶帮助肠道菌群恢复正常。
手术后三天要及时测量体温,防止感染的发生。出现腹胀、腹痛时应警惕肠梗阻的发生,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由于小肠癌的病因不明确,故缺乏行之有效的一级预防。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素食品,减少动物性蛋白、动物性脂肪、腌制或熏制食品的摄入,可以降低小肠癌的发病风险。
对有发生小肠癌的高危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者,应定期检查。
对于患有小肠腺瘤、克罗恩病、乳糜泻、消化性溃疡者,也应定期检查。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小肠腺瘤、克罗恩病、乳糜泻、消化性溃疡等。
均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素食品。
减少动物性蛋白、动物性脂肪、腌制或熏制食品的摄入。
避免长期暴饮暴食,尤其避免进食过晚、饮食过饱。
定期体检,了解身体健康情况。
[1]孙燕.临床肿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251-257.
[2]李家玉.小肠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兰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