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天花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 黄燕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天花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随着疫苗的广泛使用,天花已经被消灭。

就诊科室
感染科、皮肤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variol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脑炎、角膜溃疡、结膜炎、失明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

好发人群
未患过天花者、没有接种过痘苗者、未及时复种的人群
鉴别诊断
水痘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涂片检查、血清检查
病因

天花病毒分两型,毒力强的引起正型天花,即普通型,弱者引起类天花。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物品间接接触传染。

主要病因

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

天花病毒进入机体后病毒在接触部位大量复制,并扩散至淋巴结,进一步扩散至血液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在血液中大量复制、繁殖,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扩散至全身。

流行病学

患者为天花唯一传染源,天花病毒存在于前驱期患者血液内。自出疹到结痂脱落为止,各期皮疹渗出液中均含有病毒,因此均具有传染性,并且传染期长,以黏膜疹小溃疡所含的病毒随飞沫传播为重要传播途径,现今天花已被消灭。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天花可通过患者呼吸、咳嗽等产生的飞沫进行传播,和患者处在狭小、密闭空间可通过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

如被皮疹渗出液污染的衣服、物件等能间接传播本病。

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未患过天花者、没有接种过痘苗者以及未及时复种的人群。

症状

天花主要为严重毒血症状如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起病急、症状明显,并发感染性疾病,典型天花患者往往留下终身存在的凹陷瘢痕,俗称“麻面”。

典型症状

普通型

前驱期

起病急骤,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畏寒、寒战、高热、显著头痛、乏力及腰背痛等症状,持续1~3日。儿童患者呕吐、痉挛较多见。部分患者可有暂时性前驱期皮疹,呈猩红热样、麻疹样或荨麻疹样。前驱期皮疹持续数小时至1日即消退,易被忽视。

出疹期

病程第3~5日开始,体温稍降,开始出现皮疹,首先见于额部及发际、面颊部,后向四肢、躯干蔓延,1~2日遍及全身,皮疹呈离心型分布,头部、四肢暴露部位为多,身体上部较下部为多。皮疹初为斑疹,数小时后迅速成为丘疹,丘疹2~3日后变为多房性疱疹,到病程8~9日疱疹转为脓疱,周围红晕加深,伴痒感及疼痛,此时体温再度升高,全身毒血症状亦加重。

结痂期

脓疱形成2~3日后开始干缩结痂,此时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毒血症状减轻,但皮肤出现明显瘙痒。于病程3~4周开始脱痂,遗留永久性瘢痕,以面部较明显。

轻型

无疹天花

表现为有短暂的发热,头痛、肌痛、腰痛,及前驱疹,但无典型天花皮疹。无疹型天花患者具有传染性,临床诊断困难,主要依据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

变型天花

病情轻,体温不高,皮疹少,一般不形成脓疱,无瘢痕形成。病程短,约10天结痂。

类天花

为类天花病毒感染所致,由于毒力较弱,潜伏期可长达20天左右。病情轻,病程短,病死率不到1%。皮疹少,不留瘢痕,此型疱疹质软易破,有时可呈单房,极易误诊为水痘。

重型

融合型天花

皮疹多,分布广泛,发展迅速,脓疱互相融合,脓疱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使皮肤显著肿胀,以面部、手背及足背为重。黏膜溃疡,红肿亦明显,患者痛苦异常。伴严重的毒血症症状,高热、衰竭等。

出血性天花

又称黑天花,多为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皮肤黏膜可有瘀点、瘀斑,内脏严重出血,易被误诊为出血性疾病。由于高热、烦躁及虚脱等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多数患者皮疹未及发展至疱疹,即可能已经死亡。

其他症状

患者于皮疹出现后体温下降,皮疹成熟转为脓疱疹后又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假如患者曾接受牛痘预防接种有部分免疫者,其临床表现及皮疹则可不典型。

并发症

感染性疾病

一般为继发性细菌感染,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等。可发生蜂窝织炎、软组织脓肿、结膜炎、角膜溃疡、全眼球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肺炎、胸膜炎等,个别可并发脑脊髓炎、肾炎、睾丸炎、流产、褥疮等。

麻面

典型天花患者往往留下终身存在的凹陷瘢痕,尤其以面部较明显,导致毁容,俗称“麻面”,往往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打击。

失明

由于溃疡周围显著的炎症反应,可导致严重的症状,倘若波及角膜,可引起角膜混浊、溃疡,或继发细菌性感染,致使患者失明。

就医

天花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一旦确诊天花,疾控部门需立即采取行动,隔离患者及其接触人员。

就医指征
  • 如接触天花患者尚未出现症状者应及时至医院行进一步检查。

  • 如出现严重毒血症状,如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等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若患者出现寒战、高热、乏力、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感染科就诊,若出现皮肤症状,也可前往皮肤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

  • 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皮疹等)

  • 是否接触过类似患者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前驱期白细胞总数略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脓疱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涂片检查

取疱疹液,或疱疹溃疡底部拭子涂于玻片上,干燥后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上皮细胞的胞质,若系天花患者,可在其中查见天花病毒嗜酸性包涵体,但是,涂片阴性不能排除天花。

血清检查

可用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中和试验检测患者血清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抗体,以帮助诊断。天花患者早在病程第4天,血清中即可出现天花病毒抗体;于病后第7天,绝大部分患者补体结合试验呈阳性反应。第10~11天效价可达1∶640。而有种痘史的非天花患者,效价很少超过1∶40。但是倘若有种痘史的可疑患者在病程后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早期增长4倍,则具诊断价值。

组织病理检查

水疱期可见棘细胞气球样变性,棘层下部水疱形成,在水疱、脓疱期,棘细胞胞质内可见典型的嗜酸性包涵体,严重者可见红细胞外渗。

诊断标准
  • 天花典型症状—严重毒血症状如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

  • 电镜检查发现天花病毒颗粒、细胞培养可见天花病毒的典型生长、包涵体的发现及血清学抗体的丰盘查,均有助于天花的确诊。

鉴别诊断

治疗

天花治疗主要为对症及支持治疗,严格隔离患者,卧床休息,对高热及头痛、烦躁不安等可给予退热剂及镇静剂,处理皮疹主要在于减少痛痒感及避免继发感染。

治疗周期
一般为短期治疗,本病潜伏期5~15日,平均12日左右,病程3~4周开始脱痂,遗留永久性瘢痕,以面部较明显。
药物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对高热及头痛、烦躁不安等可给予退热剂及镇静剂,处理皮疹主要在于减少痛痒感及避免继发感染。

手术治疗

天花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不同类型的天花预后不同,典型天花死亡率约30%,类天花死亡率约1%,出血性天花死亡率高达97%,天花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

能否治愈

天花一般可以治愈,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

能活多久

天花治愈之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典型天花患者往往留下终身存在的凹陷瘢痕,尤其以面部较明显,导致毁容,俗称“麻面”,往往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打击,角膜溃疡、全眼球炎则可能导致患眼失明。

复诊
  • 就诊前需带外科口罩或N95医用防护口罩。

  • 天花患者治愈后一般无特定复诊时间,如有复诊应注意复查血常规及皮肤检查。

饮食
饮食调理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护理
日常护理

口服药物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对重症患者注意保护主要器官,使损伤降低到最低。

皮肤护理

主要在于减少痛痒感及避免继发感染。

病情监测

体温监测

可用温度计在家自行体温测量,并进行记录。

皮肤检测

检测皮肤破溃面是否痊愈或面积是否增大。

特殊注意事项
  • 注意隔离。

  • 患者及其衣物、用具、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渗出物需严格消毒。

预防

天花预防提倡接种天花疫苗,俗称种痘,种痘是将疫苗接种人体以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天花已被消灭,而且接种天花疫苗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天花疫苗不再作为常规接种项目。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发现患者或可疑病例,必须立即严密隔离治疗患者,严格消毒患者接触过的一切衣物用具等,低值物品甚至可考虑焚烧处理,与此同时,采用电话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紧急报告疫情,进行快速诊断和疫源地调查。

接触者的处理

迅速搜索全部接触者进行登记,一律单独隔离检疫16天,并立即种痘,对于不能种痘者,给予高价抗天花免疫球蛋白肌注,若接触者离开疫区到他处,应立即通知该地区对其实版施种痘。

实行交通检疫

在交通要道实行交通检疫,设立临时检查站、留验所,以防止天花沿交通线传播权。

参考文献

[1]李兰娟,王宇明;宁琴,李刚,张文宏.感染病学·八年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4-119.

[2]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5-88.

[3]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7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