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休克

本词条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 裴辉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受损,微循环障碍为特点的病理过程,休克发病急,进展快,若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则可发展至不可逆阶段引起死亡。

就诊科室
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shock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多器官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治疗周期
病情不同,治疗周期具有差异性。
临床症状

昏迷、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尿量减少

好发人群
常用药物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阿托品、肝素、纳洛酮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B超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心电图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其中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最为常见。低血容量性休克又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创伤性休克常见于严重损伤,如骨折、挤压综合征等;失血性休克常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如消化道大出血、肝脾破裂出血等;感染性休克主要是由于细菌及毒素作用所引起,常见于严重胆道感染、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和败血症等。

病因

休克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组织灌注不足及由此导致的微循环、代谢改变和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等,是休克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

主要病因

失血与失液

失血

大量失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见于外伤出血、胃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产后大出血等。休克的发生取决于血量丢失的速度和丢失量,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稳定。若快速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超过总血量的50%则往往导致迅速死亡。

失液

剧烈呕吐、腹泻、肠梗阻、大汗淋漓可导致失液,体液丢失也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

烧伤

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败血症休克。

创伤

严重创伤可导致创伤性休克,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多见,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感染

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在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休克中,细菌内毒素起着重要作用。静脉注入内毒素可引起内毒素休克。感染性休克常伴有败血症。故又称败血症休克。败血症休克按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分为两型:低动力型休克和高动力型休克。

过敏

给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这种休克属I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释放人血,造成血管床容积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过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都有血管床容量增加。感染性休克时,血细胞黏附引起微循环淤滞。高动力型的感染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时血管扩张,血管床面积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导致组织灌流及回心血量减少。

急性心力衰竭

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及严重的心律紊乱(房颤与室颤),引起心输出量明显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灌流量下降,称为心源性休克。

强烈的神经刺激

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中枢镇静药过量,可抑制交感缩血管功能,使阻力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而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诱发因素

休克是由各种严重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因此无特定诱发因素。

流行病学

此病无具体流行病学统计。

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症状

休克在临床上按微循环的改变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三个时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同。

典型症状

缺血性缺氧期

该期病人在临床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冰凉、出冷汗、脉搏细速、脉压减少、尿量减少、烦躁不安。该期血压可骤降(如大失血),也可略降,甚至正常(代偿),但是脉压可有明显减小,所以血压下降并不是判断早期休克的指标。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心脑灌流可以正常,所以早期休克的病人,神志一般是清楚的。

淤血性缺氧期

休克期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压进行性下降,可低于7kPa,心搏无力,心音低钝,病人神志由淡漠转入昏迷,肾血流量严重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脉搏细弱频速,静脉塌陷,皮肤紫绀,可出现花斑。

休克难治期(不可逆期)

此期为休克最为严重的一期,常并发DIC以及多器官衰竭。临床表现为昏迷、少尿、顽固性低血压、脉搏细快、静脉塌陷等症状。

并发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当休克进入淤血性缺氧期后,由于血液进一步浓缩,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细胞聚集,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血流速度显著变慢,酸中毒越来越严重,可能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多器官衰竭

休克病人在重度持续性低血压后,血流动力学障碍和细胞损伤越来越严重,各重要器官,包括心、脑、肝、肾功能的代谢障碍也更加严重,酸中毒、缺氧及休克时的许多体液因子,特别是溶酶体酶、活性氧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使器官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发生多系统衰竭。

就医

休克往往起病较急,患者往往伴有一些疾病,患者平日应进行病情监测,当出现血压异常、出冷汗、面色苍白时及时就诊,当患者本身无疾病史,但由于外伤所致的失血性休克时,需立即拨打120进行抢救。

就医指征

有疾病史的患者突然病情加重,或发生严重外伤,失血过多,患者出现血压降低、脸色苍白、口唇发绀、反应迟钝、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等症状,均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休克患者应就诊于急诊科。

医生询问病情

由于休克患者多伴有意识不清,医生可能向家属咨询一些问题。

  • 患者有什么不适症状?持续了多久?

  • 患者有什么疾病史吗?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 患者近期有受过外伤吗?或有被什么东西撞击过吗?

  • 患者对什么东西过敏?近期有接触过吗?

  • 患者是突然发病的吗?

需要做的检查

休克需根据临床检查以确定病因,常见的检查为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体格检查

患者发生休克后,医生需立即给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等,并检查患者的呼吸、皮肤、尿量和精神状态。体格检查可基础判断患者休克的程度。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有助于病因诊断,如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有助于失血性休克的诊断,白细胞计数有助于感染性休克的诊断等。

尿常规

有助于病情判断,如肾功能的影响。

生化检查

血清乳酸、血pH值等有助于了解机体酸中毒情况,血肌酐有助于判断肾功能等。

凝血功能

有助于判断休克的进展及DIC的发生。

血流动力学检查

包括中心静脉压、心排量等,有助于判断休克病因,了解心脏功能。

影像学检查

临床常见于B超、CT等检查,影像学检查可协助判断患者具体的病因。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以帮助了解有无心肌缺血、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诊断标准
  • 有休克诱因。

  • 存在意识变化。

  • 脉搏大于100次/分或不能触及。

  • 四肢湿冷或皮肤压痕征阳性;皮肤发花、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小于30ml/h或无尿。

  • 收缩压小于90mmHg。

  • 脉压小于30mmHg。

  • 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下降大于原来的30%。

鉴别诊断

休克时出现的低血压应与其他原因所致低血压状态以及重病患者终末期低血压区分。

低血压状态

为一过性迷走神经张力过高,使血管发生强烈反应,病人可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冷汗、测血压可在80/50mmHg以下,这种情况可发生数十分钟以至数小时,休息后可自行缓解,而休克引起的低血压不可自行缓解。

终末期低血压

病人临终前一般情况极差,循环、呼吸都处于衰竭状态,原发病已不可逆转,血压会随之降低。这种低血压是血压衰竭的表现,需注意鉴别。

治疗

休克的治疗应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纠正微循坏障碍,恢复正常代谢和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

治疗周期
因患者病情、抢救时间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具有差异性。
急症治疗
  • 出血量大者,应控制大出血,如加压包扎、扎止血带、上血管钳等,必要时可使用抗休克裤(MAST),同时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组织低灌注和缺氧。

  • 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采取休克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减轻呼吸困难。

  • 骨折患者,应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搬动,骨折处临时固定,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病因治疗

由外科疾病引起的休克,如内脏大出血、消化道穿孔、肠绞窄坏死或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在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后,需手术治疗原发病。有时则需在抗休克的同时施行手术,才能有效治疗休克。

药物治疗

碱性药物

休克病人由于组织缺氧,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休克早期轻度酸中毒者无需应用碱性药物。休克严重、酸中毒明显、扩容治疗效果不佳时,需应用碱性药物纠正,常用的碱性药物为5%碳酸氢钠溶液。

血管活性药物

在容量复苏的前提下,针对有效循环量的减少,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收缩中小动脉血管提升血压,保障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液供应及氧气输送。

血管扩张剂

当血容量已基本补足而病人发绀、四肢厥冷、毛细血管充盈不良等循环状态无好转表现时,考虑使用血管扩张剂。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酚妥拉明、酚苄明、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强心药

休克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应用强心药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常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抗凝药物

改善微循环休克发展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需应用肝素抗凝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亢进,可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和抗血小板药物。

糖皮质激素

对于严重休克及感染性休克病人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其他药物包括纳洛酮、依前列醇等也有助于休克的治疗。

手术治疗

抢救期后,对于休克本身来说,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但是,为了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疾病,如内脏破裂出血、肠道穿孔、大脓肿等疾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式需要根据患者本身的患病情况进行选择。

预后

休克处于可逆期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当休克并发器官衰竭时一般预后不良。

能否治愈

休克患者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但当发展为不可逆休克时,患者死亡率较高。

能活多久

休克抢救成功后一般不影响寿命,若休克导致其他器官衰竭需结合临床评判生存期。

复诊

根据医生要求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血压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项目。

饮食

休克患者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碳水、高氨基酸为主,具体饮食需结合医生建议。

饮食调理

休克患者前期可食用一些米汤,米粥等流食或半流食,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后期可食用一些蛋类、鱼类、肉类、新鲜水果蔬菜等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物。

护理

休克患者的护理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生命体征平稳,挽救生命为主,同时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护理
  • 平日注意休息,恢复期适量运动,以增加抵抗力。

  •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诱发感染。

  • 休克恢复期应严密观察自身病情变化,当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就诊。

病情监测

患者需学会自行测量血压及心率,当出现头晕乏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应尽量经口进食,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

预防

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原发疾病的积极治疗有助于预防休克的产生。

早期筛查

此疾病无早期筛查的意义。

预防措施
  • 当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病史时需要自行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 有过敏史的患者平时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以免引起过敏性休克。

  • 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疾病,避免疾病加重引发休克。

  • 当出现外伤的患者或遭受撞击的患者,需及时就诊,避免伤口感染以及出现内脏出血,引发休克。

  • 平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劳逸结合,三餐规律,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1]李美娟主编.现代临床常见病护理学[M].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7:154-157.

[2]刘镇,刘惠灵,霍敏俐主编.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医学[M].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7.292-310.

[3]柴枝楠主编;解有江,张晓斌副主编.村卫生室人员内儿科知识培训教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6:49-50.

[4] 陈亚光,熊波主编;廖恒运,黄仁彬,吴志坚,刘功成,吴俊,袁冬萍副主编.实用症状体征鉴别诊断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0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