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弥漫性外耳道炎

本词条由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史保轩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因游泳、挖耳、中耳流脓刺激等原因造成外耳道皮肤细菌感染,外耳道皮肤和皮下组织广泛化脓性感染,发生于内2/3骨部时形成弥漫性外耳道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刺激及湿热气候的季节常易使发病率增高。感染细菌除葡萄球菌外,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感染。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diffuse otitis  ex-terna
疾病别称
外耳道炎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听力下降、耳道狭窄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外耳道弥漫性红肿、耳内灼热疼痛、耳内发痒

好发人群
经常游泳的青少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老年患者、过度清洁耵聍者
常用药物
强的松、红霉素软膏
常用检查
内分泌检查、耳内窥镜检查
疾病分类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症状与外耳道疖相同,主要为明显耳痛,可有少量流脓,耳周软组织及耳下淋巴结可有肿大压痛,并具有轻度全身症状,低烧、外耳道狭窄,影响对鼓膜的观察。

慢性外弥漫性外耳道炎

疼痛不明显,可有耳内发痒、不适,经常有少许分泌物,听力可感不聪敏。检查耳道多较狭窄,皮肤充血、肥厚,骨部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或脱屑结痂,鼓膜上皮可有增厚。

病因

弥漫性外耳道炎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据相关调查发现,儿童出现本病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儿童外耳道狭小,出生时已有少许羊水残留在耳道内,加上皮脂腺的分泌液,所以较为湿润,易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如果在洗澡时不慎让水流入,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则细菌可侵入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炎等其他疾病。

主要病因

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病因是细菌感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通常在以下情况时容易感染。

  • 游泳或耵聍冲洗后,耳内水液浸渍未干,皮肤破损易产生感染。

  • 挖耳损伤耳道皮肤,容易引起病原菌入侵表皮层或真皮层。

  • 正常外耳道呈微酸性,有防御功能,当频繁挖耳导致耵聍缺乏时,外耳道可失去抗菌的酸性外衣。

  • 当存在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外耳道受炎性分泌物刺激,使外耳道皮肤抵抗力下降。

  • 外耳道在变态反应的基础上容易继发感染,如外耳道湿疹易并发外耳道炎。

  • 外耳道狭窄或者过度弯曲者,因其深部碎屑难以外排,容易堆积在内而引起感染。

诱发因素

全身性疾病

如贫血、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等,容易诱发弥漫性外耳道炎。

流行病学

本病为感染性疾病,好发于游泳污水入耳、过度挖耳以及慢性中耳炎,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好发人群

经常游泳的青少年

公共泳池的水质常不达标,细菌滋生,游泳时耳朵进水易引发本病。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老年患者

本身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者症状会反复发作,且老年人免疫力较差,更易诱发本病。

过度清洁耵聍者

过度清洁耵聍会使外耳道失去一层酸性保护外衣,容易诱发本病。

症状

弥漫性外耳道炎初期症状为外耳道弥漫性红肿,耳内灼热疼痛,或耳内发痒不适,继而有糜烂,渗出性黄稀脓液;甚者外耳道明显肿胀,溃烂症状加重,流出大量黄色分泌物,肿及鼓膜,耳前后有压痛或听力稍减。反复发作者外耳道皮肤肿厚结痂,痂下皮肤易出血,可有少量分泌物,鼓膜混浊增厚,或有少量肉芽形成。

典型症状

急性外弥漫性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弥漫性肿胀,剧烈疼痛,有浆液或脓液渗出及上皮脱落,重者可引起耳道狭窄或闭锁,可伴发热、听力下降、耳周淋巴结肿大,牵拉耳廓时疼痛加剧。

慢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耳道皮肤呈暗红色肿胀、湿润、增厚,附着鳞屑状痂皮,鼓膜可增厚,标志不清。表面可有少量肉芽组织形成,影响听力,伴有耳内不适及瘙痒感。

其他症状

老人和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广泛的进行性坏死、外耳道骨髓炎,甚至颞骨和颅骨骨髓炎,可并发面神经麻痹等多发性神经麻痹。

并发症

耳道狭窄

外耳道炎的反复急性发作和长期慢性外耳道炎,可使局部皮肤发生严重的纤维增生,以致耳道狭窄。

听力下降

弥漫性外耳道炎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外耳道狭窄甚至闭锁,可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就医

游泳或者挖耳后突发外耳道皮肤弥漫性肿胀,剧烈疼痛,有浆液或脓液渗出及上皮脱落者应立即就医。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医指征

游泳后突发外耳道皮肤弥漫性肿胀,剧烈疼痛,有浆液或脓液渗出及上皮脱落者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到耳鼻喉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出现了什么症状?

  • 症状持续多久了?

  • 发病前有去游泳或者挖耳吗?

  • 本次发病前是否患有中耳炎?

  •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需要做的检查

分泌物检查

刮取外耳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细菌的种类,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此类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耳内窥镜检查

将耳内窥镜伸入耳道内可观察到耳道内有浆液脓性分泌物,皮肤红肿、表皮糜烂。重者可有全皮溃烂及死骨形成,耳周淋巴结肿大。

诊断标准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 发病急,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流少量分泌物,严重者出现全身不适。

  • 检查外耳道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稀薄分泌物,继而变为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可有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压痛。

慢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 病程长,多有耳痒、少量稀脓、听力轻度减退。

  • 检查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许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会出血,鼓膜可混浊、增厚、标志不清。

鉴别诊断

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听力减退明显,可有全身症状。早期有剧烈耳痛,流脓后耳痛缓解。检查可见鼓膜红肿或穿孔,黏液为黏脓性。当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引起急、慢性外耳道炎,中耳炎所致的鼓膜松弛部被干痂覆盖时,需将脓液或干痂清除干净,再根据上述特征仔细鉴别,必要时可暂给予局部用药,叮嘱患者随诊。

急、慢性外耳道湿疹

大量水样分泌物和外耳道奇痒是急性湿疹的主要特征。一般无耳痛,检查时见外耳道肿胀,有丘疹或水疱。慢性外耳道湿疹时局部奇痒,并有脱屑,可有外耳道潮湿,清理后见鼓膜完整。

外耳道疖肿

症状与急性外耳道炎相似,但外耳道红肿或脓肿局限。

治疗

外耳道炎的处理原则为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痂皮,保持外耳道干燥,口服抗生素配以药膏药液外用。

治疗周期
弥漫性外耳道炎应该长期间断性治疗。
药物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

可用5%~8%醋酸铝、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小纱条敷塞外耳道,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或用2%~5%硝酸银液涂布,或用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涂敷局部。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及脱落上皮,保持外耳道干燥。

全身药物治疗

应用敏感抗生素以控制感染,耳痛剧烈者可服用镇痛剂。

手术治疗

外耳道成形术

本病可反复发作,可形成外耳道局部增厚从而引起外耳道狭窄,可以行外耳道成形术来减轻狭窄程度,从而避免外耳道狭窄引起的听力下降。

其他治疗

物理治疗

通过超短波等理疗可以减轻炎症,促使感染部位的伤口尽快愈合。

预后

患者发现症状后早期到医院就诊,及时处理,预后良好,炎症消退后不影响听力。若发现症状后迟迟不就诊,待到外耳道增生狭窄,可能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

能否治愈

本病因细菌感染导致,及时诊治可治愈。

能活多久

弥漫性外耳道炎及时治疗不影响寿命。

复诊

根据医嘱定期到医院行外耳道检查以及听力检查。

饮食

患者注意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调理
  • 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以优质蛋白质饮食为主,搭配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喱等,忌食油炸等油腻食物,不利于疾病恢复。

  • 手术患者术后初期进食流质饮食,再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以及普食,以免咀嚼时影响耳部切口愈合。

护理

患者需要生活中保持耳部皮肤清洁,洗头时勿使水进入外耳道,保持耳道干燥。且治疗期间避免挖耳和游泳,以免加重感染。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免复发本病。

日常护理
  • 注意耳部卫生,但是不要养成过度挖耳的习惯,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

  • 治疗期间避免游泳以及剧烈运动。

  •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头面部疾病、糖尿病、贫血、维生素缺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病情监测

治疗期间应监测听力变化,如有发现听力下降应立即就医。

特殊注意事项

用药注意事项

外涂青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要按时、按量、按疗程用药。使用酚甘油滴耳液时勿与水混合,以免对黏膜产生刺激,鼓膜穿孔、急性外耳道炎发作期、外耳道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者禁用。使用方法是头向患耳对侧肩部倾斜,婴幼儿患者向下牵拉耳垂,向前推耳,再将药物滴入耳道,滴入药液后应该患耳向上侧卧3~5分钟,使药物与患处最大程度接触。

预防

预防弥漫性外耳道炎应尽量减少挖耳次数,注意挖耳方法,在洗澡、理发、洗浴时,注意防止污水入耳,日常加强锻炼,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预防措施
  • 注意耳部清洁,避免过度挖耳。

  • 游泳和洗浴时避免耳朵进水,可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糖尿病等疾病。

  • 平时适当运动,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刘大波.临床小儿耳鼻喉疾病诊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05:334.

[2]张念武.五官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25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