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杨淑霞审核认证
皮肤蝇蛆病是由某些蝇类幼虫(蛆)进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多见于牧区,皮损前患者常感觉全身不适,如轻度发热、头痛、头昏、恶心、倦怠、失眠、四肢麻木等,好发于每年3~5月份。皮肤蝇蛆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可手术取出幼虫,也可采用抗感染、抗炎药物治疗。
全身不适、游走性风团、曲折线样红肿
引起皮肤蝇蛆病的主要寄生虫是皮蝇属的牛皮蝇、纹皮蝇、鹿皮蝇,还有中南美洲特有人皮蝇和非洲的嗜人瘤蝇等。经常接触牛、羊、马等有蹄动物的牧民抑,或是在卫生环境差、不注重个人卫生的人易患上皮肤蝇蛆病。
蝇直接产卵于皮肤、毛发或衣物上,孵化后的幼虫穿过正常的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引起皮肤蝇蛆病。
某些带有虫卵的蚊虫吮吸人血时将卵带到皮肤创伤处,孵化后的幼虫通过蚊子刺吸伤口进入皮内。
蚊虫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或皮肤溃疡中,在腐烂组织中生活,引发感染。
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可穿入皮肤,引起皮下蝇蛆病。蝇通过某种蚊虫吸吮人血时,由刺吮伤口处进入皮肤(如人肤蝇)。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或皮肤溃疡中,引起皮肤蝇蛆病。
皮肤蝇蛆病国内少见,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及川南地区,还有内蒙、青海、西藏、广西有散在报道,好发于每年3~5月份。
蝇直接产卵于皮肤、毛发或衣物上。
蝇直接产卵于创口处。
带有蝇卵的蚊子吸血时将蝇卵带至皮肤。
不注意个人卫生状况,长期不洗澡的人群。
经常接触羊、牛、马等动物,且对粪便管理不当的人群。
一般发生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群。
疫区生活、皮肤损伤、糖尿病、酗酒、吸毒及抵抗力低下者。
皮肤蝇蛆病皮损前患者常感觉全身不适,如轻度发热、头痛、头昏、恶心、倦怠、失眠、四肢麻木,局部皮肤右灼感、麻痒感,可并发肺炎、胸膜炎、心包炎等疾病。
皮损出现前患者常感全身不适,如轻度发热、头痛、头昏、恶心、倦怠、失眠、四肢麻木,局部皮肤有灼痛、麻痒感。
感染数月后皮肤出现约杏核大小,高出皮面的游走性风团状正常皮色或红色肿块,深达皮下。肿块逐渐增大,瘙痒能加剧,自觉有虫蠕动感。肿块常可移动,约一至数天后损害增大,肿胀加剧,中央出现紫红色血性小疱,破溃后可排出幼虫(蛆)及少量黄色黏液或脓液,约经2~3天,炎症渐退,愈后留瘢痕,一般以皮肤疏松部位多见。数目不等,可多达十余处,常分批发生。好发于肩胛、胸、腹、腰、臀等部,亦可见于眼睑或口唇附近,常此伏彼起,一处愈后他处又复出现。
皮肤出现曲折线样红肿,末端为一水疱,此系幼虫活动标志,幼虫居于疱的前方。
少数患者于蝇蛆开始钻入人体时,发生荨麻疹样反应,亦有报道伴弛张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等强烈全身变态反应者。
肺炎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多由病原微生物所致,也有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其他因素所致。发生肺炎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病原体和宿主因素。肺炎的症状可轻可重,决定于病原体和宿主的状态。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等,病原微生物导致的肺炎常有发热,有时畏寒,甚至寒战。
指由致病因素(通常为病毒或细菌)刺激胸膜所致的胸膜炎症。
心包炎是指心包因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发生急性炎性反应和渗液,以及心包粘连、增厚、缩窄、钙化等慢性病变,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发热、盗汗、咳嗽、胸痛、胸闷等,心包渗出及心包压塞,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症状。
皮肤蝇蛆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生,病人将十分痛苦,就医及时能有效的控制病情,有利于后期治疗,治愈时间缩短。皮肤蝇蛆病的外在表现与血管性水肿、疖的皮肤症状相似,救治过程中注意鉴别。
在皮肤薄软部位出现红色、弯曲的带状水肿性隆起,其一端有水疱,并且伴有皮肤锥刺痛及虫蠕动感,应及时就诊。
当身体暴露部位,如头、面、小腿、前臂等,出现皮下数目和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丘疹、结节或红色肿块,并且伴有疼痛感觉,应该进行就医,咨询医生意见。
如果存在牛、羊、马的接触史,并在皮肤表面出现游走性肿块,肿块伴有疼痛感,同时血常规检查中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应及时治疗。
在皮肤的皮损中挤出蛆虫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先去急诊科。
从事何种职业?
生活环境如何?
症状发生的时间有多长?(如皮疹)
自觉症状是什么?
有没有产生溃疡?
溃疡发生的时间多长?
水肿性红斑或结节的近期变化如何?
医生会观察患者皮肤损害的性质、大小、数目、颜色、位置等,还可能会用手来触摸或按压,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
血常规结果可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40%。血沉加速,可以初步判断炎症或感染程度,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
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检测到虫体断面,在真皮及皮下组织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对疾病的确诊提供依据。
根据流行地区,接触史及典型发皮肤损害特点,诊断一般不难,但确诊需要找到蝇蛆为依据。
长期生活在牧区,经常接触牛、羊等动物。
皮肤上出现游走性疼痛性包块。
血常规检查,如果血象增高提示有感染。
体检发现蝇蛆。
萄球菌感染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逐渐增大成炎性结节,表面紧张发亮,后结节顶端化脓,破溃排出脓液。局部存在红、肿、热、痛,可见脓栓,愈后留有瘢痕,两者可以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吃未煮熟的鳕鱼、接触猫犬粪便,初起为丘疹 、红斑和水疱,以后作带状延伸,略高出皮面数目不等,肿胀斑块或脓肿,也可出现条索状可伴 剧痒,好发于手足 、面部、躯干,两者可以根据病史不同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不同进行鉴别。
皮肤蝇蛆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可手术取出幼虫,也可采用抗感染、抗炎药物,缓解全身症状,治疗周期一般为2~3周。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多待幼虫自行排出,或挤压肿块促使幼虫排出,排出后酌用氯仿冲洗肿块内脏,或用2%普鲁卡因局麻后切开取出幼虫。可试用氯喹或乙胺嗪(海群生)有继发感染者酌用抗生素,内服抗组胺剂或泼尼松止痒、止痛、减轻全身反应,降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作用,局部用消炎止痒洗剂。
患者有红肿明显的肿块和结节可手术切开取出幼虫,肿块的内腔或溃伤面用15%氯仿植物油灌洗,每日1次至伤面痊愈。
中医局部治疗,可用竹刀刻破,以丝瓜叶挤汁搽之,蛆出尽愈,亦可局部点涂白降丹后用黑布代毒膏贴敷,待破溃后再用白降丹药捻入隧,使蝇蛆死亡,压迫排出即可。
皮肤蝇蛆病的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但常有留疤,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需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复诊,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皮肤蝇蛆病的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但会在皮损处留疤。
皮肤蝇蛆病的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遵医嘱定期复诊,复诊时需要携带个人病历和检查报告单等。
如果患者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感染等紧急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患者复诊时跟主治医师说明这段时间患者情况与变化。
该病与饮食相关性不大,建议患者均衡营养即可。
皮肤蝇蛆病患者需要搞好环境卫生,避免蝇蛆孽生,特别是在牧区牛、马、鹿饲养场,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蚊防蝇措施,出现皮肤溃疡应及时治疗。
日常生活中注意环境干净卫生,对于人牲畜等的粪便进行合理管理,做好灭蝇、灭蛆的工作,防止成蝇大量生殖,对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如果暴露部位收到外伤,如头、面、四肢等被割伤出现伤口或创面,尤其是没有人照顾,且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果处于环境卫生条件很差的地方,需要及时清创,防止感染。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
对于牧区的牧民应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注重患者的心理辅导,耐心的解释皮肤蝇蛆病的发病机制,时刻安抚好患者,极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心里负担。
皮肤蝇蛆病患者出现瘙痒时尽量不要用手去挠,避免发生感染。
皮肤蝇蛆病只是蝇蛆病的一种,一旦发生病人将十分痛苦,最重要的预防手段是做好灭蝇灭蛆工作,注意个人卫生;保护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成蝇孽生。
牛棚、马厩卫生,做好环境清洁工作。
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和更衣,减少感染的风险。
牧民可经常进行体格检查,对于疾病以及可能感染的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有创面的伤口要注意清洁,避免感染,减少患病的可能。
避免抓挠,防止二次感染。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1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生出版社,2010:650-651.
[2]徐世正.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原书第11版中文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38.
[3]沈芳,谢韶琼,刘业强.面颈部皮瘘[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46(03):209-214.
[4]翁孟武主编,皮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