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小儿糖尿病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 周敏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小儿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素乱为主,引起空腹及餐后高血糖及尿糖。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餐和消瘦。小儿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后期常有血管病变导致眼及肾脏受累。本病需终身持续性治疗,目前无法治愈,规范治疗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就诊科室
儿科、内分泌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Pediatric diabete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发病机制未明,有遗传易感性
并发疾病
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糖尿病肾病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好发人群
肥胖儿童、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病史者
常用药物
胰岛素
常用检查
尿糖、尿酮体、尿蛋白测定、血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
疾病分类

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将儿童时期的糖尿病分为:

原发性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又称为1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又称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多见胰岛素依赖型。

继发性糖尿病

胰腺病,激素受体异常,糖耐量减低。目前,小儿2型糖尿病发病率有所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分泌水平高于正常人。

病因

小儿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社会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肥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也可诱导疾病的发生。超重、肥胖儿、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既往病毒感染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更易患糖尿病。

主要病因

遗传易感性

1型糖尿病存在遗传易感性。组织相容抗原(HLA)D区Ⅱ类抗原基因与本病发生有关。其中与HLA- DR3和DR4的关联显著。

自身免疫反应

新近研究证实1型糖尿病是T细胞介导的胰岛自身免疫性疾病。约90%新发病的IDDM患儿体内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阳性,还可有胰岛素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胰岛素受体自身抗体、胰岛B细胞膜抗体。

环境触发因素

  • 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常发生于春、秋季节。

  • 饮食中的蛋白,如牛奶蛋白、酪蛋白。

  • 化学毒素,如亚硝胺链尿菌素。

  • 胰腺缺血损伤等。

诱发因素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异常

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胰岛组织,进而引发本病。

肥胖

高热量、高脂肪饮食造成患儿体内脂肪堆积,肥胖者脂肪细胞膜上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进而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化学毒物接触

造成体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大量炎症介质释放,进而损伤胰岛β细胞,诱发糖尿病。

流行病学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青少年与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2007年全球儿童数约18亿,其中约0.02患糖尿病。其中98%的儿童糖尿病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甚少。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儿童的数量有明显增加趋势,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引起的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也逐年攀升。

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肥胖或超重患儿、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者以及存在病毒感染(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或化学毒物接触(链尿菌素、四氧嘧啶等)的人群,具有较大患病风险。

症状

小儿糖尿病一般起病较急,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

典型症状
  • 多数患儿有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但婴儿多饮、多尿不容易发现,很快可发生脱水和酮症酸中毒。

  • 少数患儿无多食,表现为消瘦伴乏力、精神菱靡等。

  • 学龄小儿亦可因夜间遗尿就诊。

  • 起病缓慢、病程长或治疗不当者生长发育受影响,可有肝大。

  • 约有40%患儿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常因感染、过食等因素诱发,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关节或肌肉疼痛、呼吸深快、呼气有酮味、脱水甚至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其他症状

本病存在特殊的自然病程:

  • 急性紊乱期:从出现到临床确诊时间多在一个月之内,约20%患儿表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0~40%表现为酮症,其余仅表现为高血糖、糖尿或酮尿。

  • 暂时缓解期:约75%患儿经胰岛素治疗后进入缓解期,表现为症状消失、血糖下降、尿糖减少或转阴,此期可持续数周至半年,应定期检测血糖、尿糖水平。

  • 强化期:经过缓解期后,患儿出现血糖升高和尿糖不易控制的现象,此期胰岛素用量较大。

  • 永久糖尿病期:青春期后,病情趋于稳定,胰岛素用量也较稳定,此期成为永久糖尿病期。

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患儿发生急性感染、过食、诊断延误或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等会诱发酮症酸中毒,起病急,表现为突然地恶心、呕吐,进食减少,呼吸深大并伴有酮味,生命体征不稳定,甚至出现精神症状。由于过度控制饮食或胰岛素用量过大等会引起低血糖,其他的并发症包括感染、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

中期并发症

患儿血糖控制不良会影响身体、智力发育,还会发生关节活动受限、骨质疏松等表现。

晚期并发症

糖尿病血糖异常可累及全身各个重要器官。糖尿病的长期血管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肾病、神经病变和大血管病,如疾病持续进展则可引起如下后果: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可使视力损害或致盲。

  • 糖尿病肾病可引起肾衰竭和高血压

  •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引起疼痛、感觉异常、肌无力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 大血管病变可引发心脏病、周围血管病和中风。

就医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儿,小儿突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糖尿病相关化验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治小儿糖尿病,并与其它类型糖尿病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有口渴、消瘦、遗尿症状的患儿,请及时就诊。

  • 已确诊糖尿病的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进食减少、呼吸深大,有烂苹果味、精神倦怠,甚至昏睡、昏迷等,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本病可在儿科或内分泌科就医。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

  • 血糖高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口干、乏力、乏力、头晕、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

  • 上述症状有无变化或波动,从什么时间开始的,有无加重或缓解?

  • 是否就诊过?有无使用或停用糖尿病相关药物?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家族中是否有其他家属患糖尿病?

需要做的检查

尿糖测定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可间接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但尿糖阳性只是提示血糖值超过肾糖阈(约10mmol/L),因而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在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可监测尿糖变化,以判断饮食及胰岛素用量是否恰当。

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血糖值反映的是瞬间血糖状态,常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抽静脉血或取毛细血管血,可用血浆、血清或全血。如血细胞比容正常,血浆、血清血糖数值比全血血糖可升高15%。诊断糖尿病时必须用静脉血浆测定血糖,治疗过程中随访血糖控制情况,可用便携式血糖计测定末梢血糖。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须进行OGTT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GHbA1)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或其他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非酶催化反应(一种不可逆的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

血脂测定

检测血脂水平可间接判断病情控制情况。

血气分析

酮症酸酸中毒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发生率较高,当血气分析显示pH<7.30,HCO3<15mmol/L,提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诊断标准
  • 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空腹血糖静脉血浆葡萄糖≥7.0mmol/L。

  • 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

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

鉴别诊断

新生儿糖尿病

新生儿糖尿病可以分为假性糖尿病和真性糖尿病,与糖尿病家族史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多发生在早产儿,可出现尿糖阳性、尿酮体阴性或阳性。婴儿出生后可通过监测血糖水平、减慢葡萄糖输注速率、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纠正。小儿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不局限于婴幼儿人群,可做出鉴别。

应激性高血糖症

多见于高热、严重感染、手术、头部外伤等患儿,由于应激引起的一过性血糖升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血糖与本病鉴别诊断,该病应注意长期随访。

治疗

小儿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合理利用胰岛素、自我血糖监测、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使患儿能正常生长发育,预防并早期治疗并发症。

治疗周期
小儿糖尿病需要终身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饮食管理

在医院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计划管理,计算每日总热能需要量及三餐热卡分配,保证患儿年龄、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运动治疗

运动可增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血糖利用,有利于血糖控制。指导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及运动注意事项,避免发生运动后低血糖。

糖尿病宣教

由于糖尿病需终身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且小儿糖尿病存在病情不稳定,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做好宣教,引导患儿及家属正确认识并接受糖尿病,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血糖监测与随访

血糖监测及定期的随访观察,有利于及时了解血糖波动水平,预防低血糖并发症,有助于及时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胰岛素

其方案需要个体化,方案的选择依据年龄、病程、生活方式和既往健康状况而定。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随年龄及病情变化,婴儿需要量偏小,年长儿偏大。根据血糖、尿糖变化调整剂量,每2~3天调整一次,血糖、尿糖稳定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可不用再调整。随着年龄的增长,剂量的使用也应该不断调整。注射方法可选择胰岛素注射笔或胰岛素泵。制剂品种包括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珠蛋白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级预混胰岛素等。

降糖药

一般不使用降糖药物,对于合并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儿童,可以酌情使用二甲双胍控制病情。

抗生素类药物

主要用于合并有感染的情况,多选择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抗生素。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对于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儿,应尽快针对高血糖、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可能存在的感染等情况尽快制定治疗方案,应尽快开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电解质、血糖及酸碱平衡状态,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合并症。

预后

小儿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是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控制糖尿病症状,延缓并发症,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能否治愈

小儿糖尿病无法治愈。

能活多久

小儿糖尿病经过规范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小儿糖尿病患者刚接受治疗,至少每3个月进行一次门诊随访复查;达到治疗目标,血糖控制稳定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青春期前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或11岁至青春期,每年筛查一次并发症相关项目;青春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发病2年后每年筛查一次,年龄达12岁的患者应进行血脂监测。

饮食

小儿糖尿病的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应严格限制热量摄入,应进行饮食计划管理。年幼儿热量宜稍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适当增加饮食量;要求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调理
  • 超重患儿,忌吃油炸、油煎、高脂食物,少食动物内脏、蟹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 严格限制蜂蜜、蔗糖、麦芽糖、果糖等纯糖制品。为满足病人甜味的口感,可使用甜叶菊、木糖醇、阿斯巴甜等甜味剂代替蔗糖。尽量不食用荔枝、甘蔗、柿子等含糖量高的水果。对于血糖控制较好者,可在两餐间或睡前加食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苹果、橙子、梨等,也可用西红柿、黄瓜、青萝卜代替。食用水果时,应适当减掉部分主食,,时间要妥善安排,最好放在2餐之间。

护理

小儿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血糖、血脂维持理想水平,保证良好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实现健康生活方式,延缓疾病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为主要目的。

日常护理

健康宣教及用药

帮助患儿及家属正确认识糖尿病,掌握用药时间、方法、剂量,了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帮助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运动

运动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之一。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习惯等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防止发生运动意外及并发症。

皮肤护理

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皮肤破损,定期进行检查。

病情监测
  • 可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在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主要监测空腹血糖或者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并进行记录。

  • 慢性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和预防非常重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及改善微循环是控制慢性并发症的有效手段。青春期前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或慢11岁至青春期,每年筛查一次;青春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发病2年后每年筛查一次,年龄达12岁的患者应进行血脂监测。

心理护理

每日注射胰岛素对患儿来说,可能是沉重的思想负担,应为患儿提供心理支持。定期组织糖尿病患儿的集会和野营活动,对患儿有很大帮助。

特殊注意事项

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 准确执行医嘱,按时注射。使用胰岛素笔时要注意笔与笔芯相互匹配,每次注射前确认笔内是否有足够剂量,药液是否变质等;

  • 未开封的胰岛素放于冰箱2~8℃冷藏保存,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在常温下(不超过25~30℃)可使用28~30天,无须放入冰箱,但应避免过冷、过热、太阳直晒、剧烈晃动等;

  • 注射部位的选择与轮换:胰岛素釆用皮下注射时,可分别在上臂、大腿和臀部等部位轮换注射,尽量每天同一时间在同一部位注射。如病人参加运动锻炼,不要选择在大腿、上臂等活动的部位注射胰岛素。

预防低血糖

2型糖尿病因血糖调节功能差,易伴发低血糖,需随身携带糖块。当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可以及时补充糖分,如果没有缓解,需立刻急诊就医。

预防

由于糖尿病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尤其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儿,家属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异常表现,如疲乏无力、精神状态不佳、生长发育受限等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保持体重,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很大益处。

早期筛查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从10岁开始,但青春期提前的个体则推荐从青春期开始。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对于具有至少一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进行空腹血糖或随机血糖筛查。空腹血糖筛查简单易行,可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 或任意点血糖≥7.8 mmol/L 时,建议行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 h血糖)。

预防措施
  • 合理膳食,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保持体重,防止肥胖。

  • 尽可能选择母乳喂养,母乳不足者选择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25-748.

[3]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5-136,411-418.

相关问答
小儿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儿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合理利用胰岛素、自我血糖监测、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使患儿能正常生长发育,预防并早期治疗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1、饮食管理:在医院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计划管理,计算每日总热能需要量及三餐热卡分配,保证患儿年龄、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2、运动治疗:运动可增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血糖利用,有利于血糖控制。指导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及运动注意事项,避免发生运动后低血糖。 3、糖尿病宣教:由于糖尿病需终身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且小儿糖尿病存在病情不稳定,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做好宣教,引导患儿及家属正确认识并接受糖尿病,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4、血糖监测与随访:血糖监测及定期的随访观察,有利于及时了解血糖波动水平,预防低血糖并发症,有助于及时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二、药物治疗 1、胰岛素:其方案需要个体化,方案的选择依据年龄、病程、生活方式和既往健康状况而定。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随年龄及病情变化,婴儿需要量偏小,年长儿偏大。根据血糖、尿糖变化调整剂量,每2~3天调整一次,血糖、尿糖稳定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可不用再调整。随着年龄的增长,剂量的使用也应该不断调整。注射方法可选择胰岛素注射笔或胰岛素泵。制剂品种包括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珠蛋白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级预混胰岛素等。 2、降糖药:一般不使用降糖药物,对于合并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儿童,可以酌情使用二甲双胍控制病情。 3、抗生素类药物:主要用于合并有感染的情况,多选择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抗生素。 三、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四、其他治疗 对于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儿,应尽快针对高血糖、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可能存在的感染等情况尽快制定治疗方案,应尽快开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电解质、血糖及酸碱平衡状态,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合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