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产褥感染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产科 郭翠梅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及产褥期,即分娩后6周内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根据感染程度以及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不同,但产褥感染应给予足够重视。若病原体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繁殖并释放毒素,可形成严重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一旦诊断产褥感染,应给予广谱、足量、有效抗生素,并根据感染的病原体调整抗生素的治疗方案。

就诊科室
产科、妇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puerperal infection
疾病别称
产褥热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治疗周期
1~2个月
临床症状

疼痛、发热、异常恶露

好发人群
高龄产妇、糖尿病产妇、剖宫产者
常用药物
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尿激酶、肝素钠
常用检查
血清学C反应蛋白检查、病原体检查、超声检查、药敏试验
疾病分类

内源性感染

是指原本寄生在孕产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需氧链球菌、厌氧性链球菌等,这类微生物平时正常存在于体内,并不致病,但是当产道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迅速大量繁殖,引起感染。

外源性感染

是指病原微生物经生殖道入侵引起感染,临床上常与污染的衣物、消毒不彻底的手术器械、不洁护理以及临近生产前的性生活有关,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感染较为多见。

病因

引起产褥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在临产和分娩过程中,宫颈阴道内源性菌群进入宫腔,从而污染子宫内容物。多种危险因素都促进感染的发生,侵染细菌量受临产时长、胎膜破裂持续时间以及阴道检查和侵入性操作次数等影响。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可能性是阴道分娩的至少10倍,这是由于存在异物(如缝合材料)、缝合处子宫肌层坏死以及形成血肿和血清肿均增加感染机会。

主要病因

自身感染

正常孕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的病原体,出现感染诱因时使机体抵抗力低下而致病,孕妇生殖道病原体不仅可以导致产褥感染,而且在孕期即可通过胎盘、胎膜、羊水间接感染胎儿,并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宫内生长受限、胎膜早破等。有些病原体造成的感染,在孕期只表现出阴道炎、宫颈炎等局部症状,常常不被患者重视,而在产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发病。

外来感染

由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物品等接触患者后引起感染,常常与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产后住院期间探视者、陪伴者的不洁护理和接触,是引起产褥感染极其重要的来源,也是极容易被疏忽的感染因素。

感染病原体

引起产褥感染的病原体种类较多,较常见者有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其中内源性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的发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需氧性链球菌是外源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极强的致病力、毒力和播散力,可致严重的产褥感染。大肠杆菌属包括大肠埃希菌及其相关的革兰阴性杆菌、变形杆菌等,亦为外源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也是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原体;在阴道、尿道、会阴周围均有寄生,平常不致病,产褥期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迅速增生而发病。厌氧性链球菌存在于正常阴道中,当产道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迅速大量繁殖,并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其分泌物异常恶臭。

诱发因素

滞产

产程过长,孕妇的抵抗力越差,同时宫颈检查次数会增多。细菌进入宫腔和子宫内膜的几率增加。

人工剥离胎盘

胎儿娩出后,胎盘不自行娩出,需行人工剥离胎盘。剥离过程中可能会将产道中的细菌带入宫腔内。

产后不洁护理

产褥期不注意卫生习惯,不勤换床单被褥容易出现产褥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

手术器械或敷料消毒不彻底、切口缝合不当、多次肛查等都容易诱发产褥感染。

临产前性生活

临近生产前的性生活以及产褥期过早的性生活,都可能诱发产褥感染。

胎膜早破

完整的胎膜对病原体的入侵起着有效的屏障作用,胎膜破裂导致阴道内病原体上行性感染,是病原体进入宫腔并进一步入侵输卵管、盆腔、腹腔的主要原因。

仪器使用不规范

产程中宫内仪器使用不当或使用次数过多,使用时间过长,如宫内胎儿心电监护,胎儿头皮血采集等,将阴道及宫颈的病原体直接带入宫腔而感染。宫内监护超过8小时者,产褥病率可达71%。

手术操作不当

各种产科手术操作(产钳助产、胎头吸引术,臀牵引等)以及产道损伤、产前产后出血、宫腔填塞纱布、产道异物,胎盘残留等,均为产褥感染的诱因。

流行病学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发病率为1%~7.2%,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目前暂无其他流行病学数据。

好发人群

孕妇有糖尿病或重度贫血

产妇重度贫血可引起自身营养不良或者糖尿病孕妇的身体抵抗力较差,容易出现产褥感染。

高龄产妇

身体各项机能均在衰退,出现产褥感染的发病率在升高。

剖宫产者

剖宫产的产妇比顺产发病率高很多,如果剖宫产中出现出血、胎膜早破等意外,发病率会更高。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可能卫生条件不良,感染几率增加。

症状

产褥感染临床上常表现为疼痛、发热以及异常恶露。又因为感染的部位以及程度以及感染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而伴随有不同的其他症状。

典型症状

发热、腹痛和异常恶露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由于机体抵抗力不同,炎症反应程度、范围和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可将产褥感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

多由于分娩时会阴部损伤或手术产引起感染,表现为局部的灼热、疼痛、下坠感、伤口边缘红肿、脓性分泌物;阴道、宫颈感染表现为黏膜充血、溃疡、分泌物增多并呈脓性;产妇可有轻度发热、畏寒、脉速等全身症状。

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轻型者表现为恶露量多,混浊有臭味、下腹疼痛、宫底压痛、质软伴低热;重型者表现高热、头痛、寒战、心率增快、白细胞增多,下腹压痛,恶露增多有臭味;有些产妇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和体征不明显。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局部感染经淋巴或血液扩散到子宫周围组织而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累及输卵管时可引起输卵管炎;病人出现持续高热,伴寒战、全身不适、子宫复旧差,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腹部疼痛和压痛。

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

炎症进一步扩散至腹膜,可引起盆腔腹膜炎甚至弥漫性腹膜炎,病人出现严重全身症状及腹膜炎症状和体征,如高热、恶心、呕吐、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因产妇腹壁松弛,腹肌紧张多不明显,如脓肿波及肛管及膀胱可有腹泻、里急后重和排尿困难。

其他症状

局部脓肿

产褥感染累及外阴炎、宫颈炎者表现为局部红肿或有硬结、黏膜充血,有脓性分泌物,按压疼痛明显。

尿痛、尿频

有时脓性的分泌物会刺激尿道口,使患者出现尿痛、尿频的症状。

冰冻骨盆

炎症扩散累及盆腔,整个盆腔的纤维组织增厚,手触盆腔的质感就像冰冻的硬块一样。

下肢水肿

产褥感染合并血栓性静脉炎者,还有下肢水肿、皮肤苍白的症状。

并发症

脓毒血症

感染的血栓脱落进入血循环可引起菌血症,继续发展可并发脓毒血症及肺脓肿、肾脓肿等。严重的感染可导致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血栓性静脉炎

常出现在身体一侧,静脉血管发生急性无菌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下肢水肿、皮肤苍白,按压有明显且持续性疼痛、表面可见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物或硬结。

感染性休克

严重感染诱导的低血压,经过补充液体治疗无效仍持续的低血压。表现为持续感染、寒战、全身中毒症状、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休克、病理产科等状态下,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损伤或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就医

产褥期的妇女身体免疫力本就低下,而且产妇是与新生儿密切接触的,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与产妇健康息息相关,分娩以及产褥期任何不适都应该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寻找病因进行治疗。

就医指征
  • 产后发热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产后下腹疼痛、恶露异常及时就医。

  • 下肢水肿、全身感染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优先考虑去妇产科就诊。

  • 出现外阴炎、盆腔炎症状去妇科就诊。

  • 出现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症状去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孕期检查有无异常?

  • 分娩时间多长?什么分娩方式?

  • 有无慢性病既往史?

  • 肚子疼吗?伤口疼吗?恶露多吗?有臭味吗?出血多吗?

  • 发烧多久了?最高多少度?

  • 还有没有别的不适?

  • 使用过什么药?

需要做的检查

血清学C反应蛋白检查

通过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可以在早期诊断感染。

病原体检查

进行病原体检查时应先进行病原体培养,应该先取宫腔分泌物或者分泌的脓液,分别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如果需氧菌培养结果为阴性,而涂片中出现大量细菌,应该高度怀疑为厌氧菌感染。

超声检查

B型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等辅助检查可以检查出有无炎性包块、脓肿以及静脉血栓的形成以及进行明确的定位、定性。

药敏试验

通过测定病原微生物对各种药物的敏感度,可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出现耐药性致病菌。

腹部检查

腹部是否有过度膨胀,腹部压痛及其部位,是否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妇科检查

了解会阴伤口的情况,用窥阴器检查阴道、宫颈黏膜及分泌物的情况,双合诊检查子宫及盆腔其他组织是否有压痛、包块等。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加快,阴道拭子及宫腔拭子培养阳性,血液细菌培养显示致病菌等。

CT、MIR检查

排除胎盘、胎膜残留,了解由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的位置和形状。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分娩过程以及产褥期护理情况,加上产褥期发热、疼痛以及恶露异常等典型症状可以高度怀疑是产褥期感染。需要进一步进行血清学检查、病原体检查,若血清学检查有患者有细菌感染或者是病毒感染的血象变化,再进行病原体检查确定具体为哪种病原体,有针对性地给予药物治疗。

鉴别诊断

泌尿系统感染

患者也有发热,一般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的膀胱刺激症状,通过尿常规以及尿细菌培养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呼吸系统感染

患者除了发热、疼痛症状外,一般还伴随有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可以通过胸片进行鉴别诊断。

药物热

服用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可能出现药物热症状,但是血中白细胞一般不升高,结合用药史以及血常规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急性乳腺炎

通常发病急,除了发热、疼痛外还有乳房胀痛以及乳房硬结,甚至乳房脓肿,通过乳腺超声、钼靶X线检查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发生产褥感染后,治疗原则为积极控制感染,通常先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若患者已经出现局部脓肿,应尽可能清除感染源,控制感染。

治疗周期
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治疗周期通常为1~2个月。
一般治疗
  •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考虑进行物理降温。

  • 发热多伴随有水分、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可以适当补充电解质与水,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维生素。

  • 病情严重或贫血者,可以多次少量输入新鲜血或血浆,以增加免疫力。

  • 休息时采取半卧位,利于恶露引流或使炎症局限于盆腔。

药物治疗

抗生素

优先选择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在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可以对抗生素进行进一步的调整,避免出现抗生素的耐药性。

肾上腺皮质激素

当中毒症状严重时,可以加用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尿激酶、肝素钠

对于合并有血栓性静脉炎的产褥感染患者,应同时给予肝素钠或尿激酶抗凝治疗,用药应谨慎同时应该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防止出现出血并发症。

手术治疗
  • 因会阴伤口或腹部切口感染,需及时做伤口的切口引流,清除感染源后重新缝合。

  • 对于子宫重度感染患者,必要情况下考虑行子宫切除术控制感染。

  • 如果有胎盘胎膜残留,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同时,进行清宫治疗。

预后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因卫生问题而导致的产褥感染发病率越来越低,绝大多数产褥感染产妇经积极治疗后可完全治愈,患者的生活质量丝毫不受影响,预后良好。

能否治愈

产褥感染一般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经治愈后的产妇不影响寿命。

后遗症

若产褥感染治疗不彻底,盆腔内的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输卵管堵塞。

复诊

产妇出院后应在一个月后定期复查,查感染有无彻底控制。

饮食

患者的饮食应注意清淡、有营养,产褥前期产妇体质较弱,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随着时间推移,可以逐渐向滋补类食物发展,同时注意避免刺激类食物的摄入。

饮食调理

宜摄入足量汤水

汤水类食物易消化,产妇可以多摄入鲫鱼汤、乌鸡汤、猪蹄汤等,既保证了营养物质的摄入,又保证了水分的摄入。

宜摄入优质蛋白

可以选择鸡蛋、牛肉、鸡肉等优质蛋白补充营养。

宜摄入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同时应该注意尽量避免摄入西瓜、梨等凉性水果。

宜摄入活血类食物

红糖、猪肝等有活血作用,可以帮助排出恶露,但是恶露排出后,大约分娩2~3周后应注意减少红糖的摄入。

宜摄入补气血食物

桂圆、枸杞、红枣、腰花等有利于补气血,多食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护理

临床上很大一部分产褥感染的诱因为产褥期护理工作不到位,规范清洁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发病之后注意日常护理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尽快恢复。

日常护理
  • 剖宫产术后患者可采用半卧位,勤翻身,可以促进恶露的排出。

  • 家属应该每天给产妇擦洗身体,注意伤口局部的干燥和卫生,避免盆浴,每天冲洗会阴部。

  • 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进行锻炼,在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逐渐增加运动量以增强体质。

  • 产妇应该多在帮助下下床走动,避免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病情监测

产褥感染最容易监测的典型症状即异常恶露,可以通过监测阴道分泌物的颜色、质地、量以及气味来监测病情。

心理护理

产妇分娩后情绪较平常敏感,尤其是产褥期心理较脆弱、不稳定,可通过听音乐或与人交谈放松心情,家属也应该注意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多开导患者,避免出现产后焦虑、产后抑郁等症状。

特殊注意事项

合并有脓毒血症的产妇以及正在服药的产妇应尽量避免母乳喂养,防止通过母乳感染婴幼儿或者药物通过母乳进入婴幼儿体内,婴幼儿肾脏功能尚未完善,代谢能力差。

预防

对于产褥感染的预防,应该从预防内源性感染与预防外源性感染入手,通过增强体质、尽量消除诱因、加强卫生意识等即可以有效预防产褥感染的发生。

早期筛查

对于高龄产妇、产程长、体质差、剖宫产等有产褥感染诱因的产妇应该注意监测恶露情况,一旦恶露出现异常,应该早期进行细菌学培养检查。

预防措施
  • 加强卫生意识,产妇在产褥期注意衣物、床褥的卫生,注意身体的清洁。

  • 产前加强营养,适当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 医务工作者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手术器械应严格灭菌,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阴道、肛门检查。

  • 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尽量采用自然生产,剖宫产患病率远大于自然生产的发病率。

  • 尽量消除产妇患产褥感染的诱因,如果已有不可避免的诱因出现,可以考虑提前应用抗生素预防产褥感染。

  • 临产前2个月避免性生活及盆浴。

  • 保持外阴清洁,及时治疗外阴阴道炎及宫颈炎症。

参考文献

[1]邹杰,高志英,卢彦平.产褥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03):525-527.
[2]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66-167.
[3]艾丹.产妇产褥期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与临床预防控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22):61,89.
[4]张瑞,吴菠,傅东霞,林蓉.产妇产褥期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1):1704-1706.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