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2 10:35
应激相关障碍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应激相关障碍患者通常都具有意识障碍、定向障碍、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持续性回避等症状,可并发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按患病类型的不同,如急性应激障碍还可有情绪迟钝、目光呆滞、茫然、话多、动作增加等症状。还可能会并发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疾病。
一、典型症状
1、急性应激障碍:本病起病急骤,一般在遭受超强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出现症状,临床表现在不同的患者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以意识障碍为主的表现:患者多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注意狭隘、言语缺乏条理、动作杂乱、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有人格解体,偶见冲动行为,有的可出现片段的心因性幻觉。患者事后常对发病情况出现部分遗忘。
(2)以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的表现:患者表现为目光呆滞,表情茫然,情感迟钝,行为退缩,少语少动,甚至出现麻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的木僵状态。此型历时较短,一般不超过1周。有的可转入兴奋状态。
(3)以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的表现:患者表现为激越兴奋,活动过多,有冲动、毁物行为。
(4)部分患者可伴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也可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大汗、心悸、面色苍白等。
2、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为闯入性(闪回)症状、持续性回避、持续性存在受到威胁的感受以及认知与心境的负性改变、反应性敏感与警觉性增高。
(1)闯入性(闪回)症状:非自愿、反复地在脑海中闪回和呈现创伤性事件的痛苦经历和体验;反复做相关的伴有痛苦情绪的梦;感觉与行为表现似乎创伤性事件又重现在眼前;对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的信息产生触景生情的、强烈的精神痛苦和脸色苍白、心悸、发抖等明显的生理反应。
(2)持续性回避:持续性竭力回避有关痛苦体验的思绪、感受和记忆;竭力回避能够想起创伤性事件及其痛苦体验的相关的人、对话、物体场所、情景和活动等。
(3)持续性存在受到威胁的感受:当前仍有遭受威胁性、灾难性创伤性事件的感觉和体验,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持续地存在。
(4)认知与心境的负性改变:不能回忆创伤性事件的重要过程和细节;他人不可信任、自己很坏和社会现实绝对危险等持续的,夸大的负性信念;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与结果的持续性的认知歪曲,导致不断地自责或指责他人;紧张、担心、忧虑恐惧、内疚、差愧和愤怒等持续的负性情绪;对重要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降低,甚至不感兴趣也不参与;疏远或脱离人际交往,喜欢独处,对亲人冷淡,也不愿与人交往;持续地无法感受和体验到愉悦,满足、爱与被爱等积极的正性情绪。
(5)反应性敏感与警觉性增高:易激惹,无缘无故发怒,对他人进行言语和身体攻击,毁物等;冲动,行为不计后果,常出现自伤、自残等自我毁灭行为;警觉性过高,过分担惊受怕;过度的惊跳反应,轻微的感觉刺激都可使其吓一跳;注意力集中困难和难以稳定;失眠障碍,难以入睡,易醒、醒后不解乏等。
(6)分离症状:出现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意识不到真实的自身和真实的现实环境,神情恍惚,仿佛自己是个旁观者或者处在梦境中,周围环境都是虚幻的、扭曲的。
3、适应障碍:临床症状以抑郁心境、焦虑或行为紊乱症状为主,分为抑郁心境型、焦虑型、行为紊乱型和混合型。
(1)抑郁心境型:心境低落、忧伤易哭、无能为力、无望甚至绝望等。
(2)焦虑型:烦恼、担心、紧张、害怕、躁动不安、神经过敏、惶惶不知所措、分离焦虑等。
(3)行为素乱型:行为过分或冲动、杂乱或目的不明,常令人诧异,甚至出现斗股、破坏公物、偷盜、目无法纪等破坏规章制度、侵犯他人权利和社会公德等行为。
(4)混合型:可以表现为抑郁心境焦虑的混合型、也可以表现为抑郁心境、焦虑、行为紊乱的混合型。
其中抑郁心境型、焦虑型以及抑郁心境和焦虑混合型通常也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问题,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不与人交往、不参加社会活动等自我封闭的退缩行为和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或者伴有躯体症状,例如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痛头晕等躯体不适。
需要注意的是,适应障碍症状并非丧痛所致,不代表丧痛。如果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亲近的人等去世后导致的哀丧反应具有对已故者的渴望和深切关注并伴有强烈痛苦的特点,且哀丧反应是持续的、广泛的,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甚至数年还沉浸在悲伤、哀痛之中,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二、其他症状
1、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可能还会伴有躯体不适,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消化道不适、头晕、头痛、入睡困难,做恶梦。
2、适应障碍:部分青少年伴有品行障碍,表现为逃学、斗殴、盗窃、物质滥用、离家出走、性滥交等。